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进程中,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无疑是主力军。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针对推动可再生能源持续健康发展,助力双碳目标有效落地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过去十多年来,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成为全球最经济的发电方式。我国光伏发电成本已降到0.3元/千瓦时以内,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到0.25元/千瓦时以下,低于绝大部分煤电。
刘汉元认为,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主力军,但产业的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双碳目标落地。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有效落地,刘汉元建议:
一是建议支持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其原料及产业链各环节生产能耗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
他分析说,从能源的投入产出看,生产1千瓦光伏发电系统全过程需耗电300千瓦时左右,而1千瓦系统每年可发电约1500千瓦时,意味着制造光伏系统全过程的能耗,在电站建成后半年内即可全部收回,系统可以稳定运行25年以上,其整个生命周期回报的电力是投入的50倍以上,是典型的“小能源”换“大能源”产业。因此,建议光伏产业不纳入能耗总量考核,进一步加快其发展速度,满足能源转型需求。
二是建议尽快完善相关规范标准,配套相应政策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电动汽车成为电网储能终端。
目前,电动汽车充电一次平均可行驶大约300公里,充电1000次可行驶大约30万公里,基本覆盖了家用车使用期内的行驶里程。而电池的充放电寿命在2000-3000次,未来几年可达到5000次,存在大量的冗余次数。此外,家用车平均每天使用时长不超过3小时,存在大量的闲置时间。随着电动汽车数量大幅增长,如能有效利用闲置资源,将其作为分布式储能单元接入系统,除运行时间以外,大部分时间在线,成为电网储能、微网储能、小区储能、家用储能的一部分。这不仅能有效提升电网效率,减少供电损耗,大幅提高闲置资源使用率,还能进一步强化可再生能源使用场景,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