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遂宁市船山区唐家乡东山村。一位面容黝黑的中年男子来到一片豇豆地里,提醒菜农要特别注意防治蔬菜病虫,“现在是蔬菜上市的旺季,不能有半点闪失”。
这位男子是蒋开伦。2006年从唐家乡党委副书记转任东山村党支部书记后,他一直保持这个习惯——每天都要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了解村民需求,提醒种植蔬菜注意事项。
上任5年来,他所在的东山村从全区有名的贫穷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了解民情 不怕吃闭门羹
东山村曾是远近有名的贫困村,村民怨声载道,四处上访。
2006年10月,蒋开伦担任东山村党支部书记。上任第一天,他刚到村口自报家门,几十名村民围了上来。“不管你是什么官,解决不了问题就不是好官!”“东山村不欢迎你。”面对村民的责难,蒋开伦一声不吭,拿出笔来认真记录。
群众怨气很大,根子在哪里?傍晚,蒋开伦逐家走访,结果遭冷遇。第二天,他挨家挨户敲门,仍吃闭门羹。一连七天,蒋开伦都坐在别人的房檐下,吃饼干喝瓶装水。
看到蒋开伦天天如此,有村民向他透露实情。原来,当地曾实施土地整理项目,修堤造地。但2006年3月造地工程结束后,老百姓却发现“土层薄、卵石多、地不平,土坎高、无便梯、没涵洞”,村民和相关部门多次协商都无结果,才不断上访,见干部就围。
找到问题就好办。蒋开伦又开始每家每户征求意见,并协调相关部门,对村民提出的问题一一解决:薄土平均增厚土层30厘米,不平的土地重新进行平整……分地方案交给村民代表决策,分地人口、面积上墙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分地。短短半月,1800亩土地全部分到农户,无人反对。
“蒋书记,我们服了你了,以后你说什么,我们都跟着干。”曾带头上访的村民向本书说。
三顾茅庐 解决群众难题
村民姚庆容讲了一件事:儿媳李贞兰早产,深夜12点过发作,村上没医生,3个人将李贞兰抬上一只小船,渡过涪江送到对岸桂花镇上的医院。
蒋开伦记住了这件事。听说本村的冉勇从南充医学院毕业后,在镇上开诊所,他每次到乡上开会就去找冉勇聊天。经不起“软磨硬泡”,冉勇答应回村。后来,东山村建起了全乡第一个甲级村卫生室。
东山村没学校,儿童读书要走7公里到唐家乡小学。经过多次协调,一个能容纳200名学生的小学建在了东山村。蒋开伦又协调相关部门建起村办公大楼、警务室、文化室、图书室,并依托办公大楼建起农资超市、村民文明学校,还新建了2个集中供水站。
通过多方筹资,东山村新修了高标准的村道公路,畅通了紧接成南高速的产业“绿色通道”。蒋开伦还和村支部筹资30万元在村里新建了一个文化广场。
如今,东山村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购物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担保包赔 引领产业发展
2007年,为引进业主搞现代农业,蒋开伦揣上自家的9000多元作差旅费,先后从外地请来14家业主考察东山村,可没一家签合同。原来,之前有人曾到东山村承包河滩地种西瓜,西瓜快收摘时,有村民先是偷,后来索性哄抢。
蒋开伦一听急了:“治安的事我负责,偷了抢了我们村支部赔。”签协议时,村两委作为甲方主动提出在协议中明确“因村民失信而导致业主受损的话,租地费可以全免。”
“正海农业”决定在东山村尝试租地搞产业发展,可村民对土地租期和租金的要求各有不同。蒋开伦挨家挨户讲好处,算对比账,最终签回了一份份土地租用合同。目前东山村已成功引进蔬菜种植企业9家,建起大棚蔬菜基地1600余亩。
通过土地向业主集中、向大户集中,村民获得土地租金和就地务工双重收入,腰包迅速鼓起来: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2000多元,提高至去年的6200多元。
“今年,我们正在建一个造价20万元左右的冻库,为开展农超对接作准备。”蒋开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