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对古蜀道古柏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们时刻铭记于心。”剑阁县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说道。今年3月12日,正值第47个植树节,剑阁县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交树交印”广场举行了县级林长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离任交接仪式。
蜀道翠云廊古柏历史悠久,它不仅见证了人类历史文明的变迁,同时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记忆与乡愁。爱柏、护柏、守柏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思想共识。
“现在,古柏保护更是有了法治保障。”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负责人说道。2022年,广元出台全省首部关于蜀道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同时,出台加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决定,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将文物安全、古树保护纳入目标考核和离任审计,形成“规划+立法+考核”三位一体的坚实制度保障。
此外,创新实施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为每株古树名木落实“1名党员干部+1名群众+1名专家+1名护林员+1名监督员”的专属守护力量。目前,翠云廊沿线9个乡镇组建830个专班,1373名专班人员每日巡护。
“作为人大代表,更应走在前作表率,自觉加入到古树名木保护行动中,守护身边的绿色记忆。”参加剑阁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工作视察时,同行的人大代表们表示。
开展古树名木“大普查”,把蜀道翠云廊古柏群保护好、发展好、合理利用好,这仅是地方人大监督文旅融合的一个缩影。
“背诵《蜀道难》,免费游剑门关和翠云廊。”活动一经推出,吸引了全国游客参与,景区日均背诵量超2000人次。
2024年5月18日,恰逢国际博物馆日。经省文物局批准,广元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于当日成立并开馆。这也是全省首家生态博物馆。
近年来,广元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履职、积极作为,推动文旅部门创新文化表达,建成蜀道翠云廊生态博物馆,推出《翠云廊》纪录片、《蜀道问窟》数字展等,让千年蜀道“活”起来。“我们还创作了《葭萌春秋》实景演出,用光影讲述三国故事。”昭化区文旅公司负责人说。
广元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蜀道申遗,深化“林长制+网格化+智慧平台”模式,打造世界级生态文化双遗产标杆,“要让总书记的嘱托落地生根,让翠云廊成为四川文旅融合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