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弘扬革命文化”“推动全社会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争做先锋”。
在四川这片红色热土上,革命文物数量众多,红色文化资源类型丰富。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指出,“推动红色旅游提质升级,提升革命文化传承弘扬水平”“丰富红色旅游体验,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省出台了《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席会议机制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治理体系,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为红色资源筑起保护屏障
为保护好传承好我省丰富的红色资源,《四川省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1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个条例,是红色资源的‘护身符’,让红色文化传承保护有了更坚实的法治保障。”法规新闻发布会上,与会的人大代表说道。
条例的出台,不仅明确了红色资源的保护范围和管理措施,还强调了传承利用的重要性,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法律支撑。
我省各市州人大也纷纷行动,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保护红色资源的地方立法,将红色资源保护网织得更加严密。
以有力监督推动落地生根
“直至今天,恩阳古镇仍完整保留着众多革命旧址和大量石刻标语,形成川陕苏区保存最完整的县级苏维埃政权旧址群。”在巴中市恩阳区,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详细了解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红色教育活动开展等情况。
“免费开放红色展馆,这项工作做得好。”在检查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有关工作时,得知展馆一直免费对外开放,执法检查组给予高度评价。
为确保条例有力有效实施,在施行一年后,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深入基层一线,实地检查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情况,同当地政府、文旅部门及群众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在各级人大的推动下,各地政府加大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文旅服务质量。
红色文旅绽放新光彩
成都主城区祠堂街38号——寻找成都红色遗迹,这里是重要一站。“1938年,《新华日报》在此设立驻成都办事处,一度成为党在成都重要的对外联络处。”祠堂街艺术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如今,在全省各级人大有力推动下,红色文旅产业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
2024年,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邓小平缅怀馆以最新技术进行改陈提升,吸引众多游客驻足体验。同一年,巴南高铁开通运营,串联起朱德故里景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张思德纪念馆等众多红色景区,游客与红色文化的“双向奔赴”更加深入。
万源市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红色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景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位于泸州市的太平古镇长征遗址,以其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红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探寻。
得益于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工程,“藏”在广元市苍溪县境内大山中的黄猫垭战斗遗址群保存完好,不仅促进了红色文化传承,也因发展红色文旅为当地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
全省各级人大将继续发挥立法、监督等职能作用,为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和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