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干粮去办公,腰缠万贯讨米吃。”这是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真实写照。刘启耀1899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做过长工,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12月被选举为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作为当年苏区干部的典型代表,刘启耀留下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他是“十二分节俭主席”。刘启耀任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时,要求各级机关为革命厉行节约,“一切费用要十二分节俭,不急用的费用不用,要用就要节俭;不要浪费一文钱、滥用一张纸、多点一盏灯、乱耗一支笔,否则等于革命的罪人。”他以身作则,一张起草文件的毛边纸用了再用,先写铅笔,后写红笔,再写墨笔,正面写了背面写。由于逢会必讲“十二分的节俭”,大家听多了,便称他为“十二分节俭主席”。
他自带干粮去办公。第五次“反围剿”时,中央苏区被敌人包围,粮食供应紧张。刘启耀每个月坚持回兴国老家背米去省政府办公,不要公家发伙食费。妻子埋怨他当了省主席却连饭都赚不到吃。刘启耀耐心说服了妻子,共产党人当官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穷苦百姓谋利益。后来刘启耀忙得没时间回家背米,妻子还主动挑了两袋米,给他送了过去。刘启耀自带伙食办公的事迹广为传颂,“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的当地歌谣流传至今。
他曾腰缠万贯,却沿街乞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主力实行战略大转移,刘启耀留在苏区坚持游击战争。江西省委书记曾山将一个褡裢交给他保管,里面装有金条、首饰和银元,是中共江西省委的活动经费。在一次率部队突围时,刘启耀重伤昏迷,战友穿上他的衣服把敌人引开,最后壮烈牺牲。敌人根据衣服中的证件判定死者是刘启耀,在报刊上大肆吹嘘“击毙伪省苏主席”,一时间我党组织也难查真相,认为刘启耀已经牺牲。刘启耀藏身于山洞中,伤愈后和组织失去了联系。此时的他完全可以隐姓埋名,依靠保管的巨款过上富足生活,然而他却选择不动分文,下山找党。由于敌人封锁严密,刘启耀滞留在遂川、万安一带。他走村串寨,一边乞讨;一边暗中打听党组织的消息,秘密联络失散的苏区干部和红军战士,组织成立了中共江西临时省委。直至这时,刘启耀才将保管的经费拿出,交由临时省委支配。原来,曾乞讨度日的刘启耀竟腰缠万贯,宁可风餐露宿也绝不动公款,同志们对他的崇高品质无不敬佩。
在之后的革命活动中,刘启耀多次被捕入狱,最终在贫病交加中去世。为避免敌人发现他的身份,当地群众只好在墓前立“无字碑”,但他的崇高品质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不管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要传承共产党人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不忘初心,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