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我从2017年2月到人大工作已经7年有余,罗江也由县变成了区。这些年来,我经历了人大工作中的多个“首次”,见证了这些“首次”逐步形成制度性成果,见证了罗江人大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见证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加强和完善,感受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深入人心。
首次实行乡镇人大主席专职化、年轻化,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显著提升
2015年6月印发的中央18号文件为推进新时期人大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2016年,罗江县委利用换届契机,从乡镇人大干部配备上作了重大转变,注重人大主席的专职化、年轻化、专业化,一批口碑好、敢于攻坚克难的干部被选拔到人大主席岗位,从换届前的只设3个专职镇人大主席变成10个镇全部配备专职主席,从换届前平均年龄44岁变成平均年龄36岁。年轻的人大主席们思想活、点子多,能与时俱进,乡镇人大工作有了质的提升。同时区委将人大主席岗位作为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平台,在人大主席岗位锻炼后的年轻干部程序意识、法律意识、人民意识更加增强,7年多来,先后有22名镇人大主席转岗到镇长、党委书记、局长、巡察办主任等岗位上,成为了我区干部的中坚力量。人大主席配备向专职化、年轻化、专业化转变的做法,受到人民权力报、德阳日报等省市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首次设立人大专门委员会,人大工作专业化得到体现
我刚到人大时,除办公室、研究室外,只有人事代表、城市环境、教科文卫、财经、农业、法制6个工作委员会,没有设立人大专门委员会。2020年,为适应新形势对人大工作的新要求,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的要求 ,区人大设立了预算委员会、法制委员会、社会建设委员会3个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设立,使我区人大工作力量进一步充实,进一步规范了财经监督、备案审查、社会建设监督等工作。2021年换届,为上下对应,便于联动开展工作,区委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专门委员会的设立,新增了监察和司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保护、农业与农村4个委员会,在社会建设委员会加挂“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委员会”牌子,这项改革更加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对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效行使各项职权,更好履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力推动了罗江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首次建立代表履职平台,代表与群众联系更加频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密切代表与群众的联系”。为打造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的宣传阵地,支持和保障代表履职,罗江从2016年开始在3个镇试点建设人大代表小组工作室,进行了“人大代表之家”的先期探索。2017年10个镇实现“人大代表之家”全覆盖,2018年,推进人大代表之家向村、社区延伸,建立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53个,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家”“站”充分发挥了“宣传站、民意窗、连心桥、监督岗、大课堂”的五大功能作用,成为了各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平台。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杂志社先后多次报道罗江“家”“站”建设经验。同时,还组建了人大代表微信群,打造“指尖上的人大监督”,形成了代表点单、部门秒办的罗江模式。代表们将了解、发现的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以图文方式反映在群里,管理员向职能部门快速反馈,区领导交办督办,让这些问题得到了及时处理,获得了代表们的一致点赞和肯定。通过线上线下履职平台,密切了代表与群众的联系,进一步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首次开展任免干部任后监督,实现任免与监督有机结合
人事任免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一项重要职权,但日常工作中,往往存在“重任命轻监管”的问题。为更加依法有效行使人事任免权,更加深入了解被任命人员履职尽责、服务发展、依法行政等方面情况,2017年,区人大常委会建立《人大常委会任命的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的履职监督办法》,每年确定5-6个部门作为重点监督对象,年初听其“言”,年中观其“行”,年底评其“效”,推动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主动接受监督,在实践实干中达到有诺必践、有诺必行、有诺必果,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让人民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和成效。任后监督的开展,把任免权和监督权有效的结合了起来,进一步强化了任命干部的人大意识、公仆意识和法治意识,有效推动他们工作方式的改进、工作效率的提高、工作能力的提升。
首次测评代表建议办理满意度,办理工作更加注重实效
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形式,也是人大代表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途径。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是尊重代表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具体体现。区人大常委会既重建议高质量,又重办理高质量,对标新要求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建议办理工作机制,提高建议办理质量和落地效果。2014年,建立常委会领导领衔重点督办、各委室归口督办以及办理落实回访等机制,2018年建立常委会听取承办部门办理建议情况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的制度,并首次选取了代表提建议集中的区教育局、区住建局报告代表建议办理情况,参会人员现场提问、发表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当场宣布结果,极大增强了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人大意识、法律意识,增强了办好人大代表建议的政治自觉,推动了代表建议由“重回复”向“重落实”转变。同时也增强了代表履职积极性和成就感,促进了代表更加有效发挥作用。
首次开展代表向选民述职,代表为民意识持续增强
2015年《代表法》第三次修正,专门明确了“由选民直接选举的代表应当以多种方式向原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按照这一新要求,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关于组织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向原选区选民开展述职工作的意见。2017年11月14日在蟠龙镇居委会首次开展了“履职好不好 选民说了算”的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参与口头述职的2名人大代表先后上台报告一年的履职情况,回答选民提出的问题,接受选民的测评。这项工作的开展,让代表真正理解了“代表谁”和“怎样代表”的真正内涵,让选民更加了解了代表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监督代表、怎样合理反映诉求等。
首次票决民生实事项目,政府决策与群众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2017年,结合浙江经验,四川省开始推广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将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的决定权交给人大代表,推动民生实事从政府“为民作主”到“由民作主”的转变。2018年,罗江区在蟠龙镇、慧觉镇启动了乡镇票决制试点工作,2019年乡镇全面推广,2022年开展区级民生实事项目票决制工作,至此实现了区镇全覆盖。每年的民生实事通过征集、筛选、审议、票决、监督、评价的闭环式流程,真正把“百姓盼的”与“政府干的”有机融合了起来,群众也在更多富有成效的民生实事中感知新时代的美好生活。票决制工作的推广,深化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增强了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首次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更加直通民意
2021年10月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应运而生、蓬勃发展。2022年6月20日,德阳六个立法联系点之一的调元镇顺河村基层立法联系点顺利挂牌,这为推动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立法联系点一头联系着立法机关,一头联系着基层群众、组织,成为了立法决策和社会实践之间的“直通车”。立法联系点的建立,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立法更接地气,群众反映的问题也能从立法、修法上体现。两年来,该联系点已经参与49部(个)国省市法规、条例的立法、修订的座谈调研、征求意见工作,征集意见建议12 条,基层立法联系点已成为民主民意表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增强国家治理效能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和优势。
7年来,我见证了罗江人大工作的不断创新、发展,感受到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人民群众对人大的信任感不断增强。这些“首次”都是我人生的珍贵记忆和宝贵财富。时光流转,步履不停,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正阔步向前。作为人大干部,我也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跟党走,立足自身岗位,不断提升业务水平,把每项工作都做到极致,以实际行动为罗江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系德阳市罗江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