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摆摆“成都茶楼”龙门阵

时间 2016-08-04 来源 四川人大网
[ 字号大小:]
  俗话说得好:“天下茶楼数中国,中国茶楼数四川,四川茶楼数成都。”这话说得硬是好哇!说到成都茶楼呀,那确实是不仅有茶、有座、有趣,而且确实是川味、川风、川情甚浓呀!
  说到成都茶楼的“茶”“座”“趣”,可谓在川籍著名作家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楼里》反映得最为生动。该文写到茶楼,是说成都人休闲聊天,洽谈生意,都要到茶楼去:成都人之间发生了吵架斗嘴等纠纷之事,往往也要到茶楼去讲理。
  事实上也是这样,无论是建国前的20世纪 40年代,还是如今的新世纪新时代,我们都可在成都茶楼中看到这样的场面:有茶客一到茶楼,就扯开嗓子喊:“拿碗茶来啰!”于是茶倌就提着茶壶,摇摇晃晃、穿堂走过,边走还边兴高采烈地叫道:“看座、看座、来啰、来啰!”——走拢茶客身前,茶倌便把茶碗逐一摆放在茶客面前,然后架势一摆,径直把茶壶的长杆把伸过来,瞄准茶碗顺势一点,茶水便牵线似的溢满了茶碗。可谓点滴不漏,见好即收。倘若此时茶客伸脖细瞧,茶倌还会幽上一默:“嗨,让开点!不然把您的脑壳烫肿啦!”
  您看,这成都的“茶”“座”“趣”趣不趣?
  而我呢,作为曾在成都生活多年的“准”成都人,每次回成都探亲,都要随号称“老成都”的么爸去茶楼坐坐,或闲聊闲摆,或铺棋对弈,或听听川戏、看看表演,这种边呷茶边休闲的心境,可谓胜过“活神仙”啰!
  记得我第一次去成都茶楼,还是我已在川北广元市工作,回乡探望家人的时候。
  回成都的第二天,父亲和么爸要我去一趟茶楼“开开眼界”。么爸也想趁机与我父亲在茶楼“杀一盘”。虽然么爸认为我这个晚辈与他们这两位老辈谈不上是“棋逢对手”,但到时也可作个替换输家的“替手”,因而么爸硬要我去。
  我这是第一次到成都茶楼去“散心”,可谓是大开眼界了,既看到成都茶楼那种“茶”“座”“趣”的生动场面,还受到了“茶饮文化”的熏陶。
  由于我的父亲是位从事茶叶生产、制作、研究达 30余年的高级农艺师,可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茶叶专家。他这次领我到青羊宫的一家较为僻静的茶楼。
  到了茶楼,我们 3人刚刚落座,父亲朝我和么爸诡秘地一笑,然后扯起嗓门像模像样地吆喝了一声,随即有跑堂来到桌前。父亲附着这位跑堂的耳边不知说了一些什么。当这位跑堂笑着点头应声而去之后,父亲才释然地一展眉头,笑着对我和么爸说:“今天让我给你们露两手吧!”随着父亲一声吩咐,茶碗、茶盘、茶盖一一套摆在我们 3人桌前。
  “我给你们露一手!”父亲边说边站起来,从随身携带的小提包里掏出一包云雾山绿茶。茶叶呈芽苞状,形如花蕊。父亲为我们面前的茶碗一一镊入一小撮,然后嘱跑堂将壶水冲入,并压上碗盖。顷刻揭盖,我即闻到了一股诱人的馥香。此时,我们的茶碗中简直成了一个碧绿的海底世界:茶汤是海水,茶叶是海藻,间杂其间的茶叶芽宛如游累了的一尾尾小鱼儿,正在海藻丛中小憩。当我啜饮了几口,便想起品茶老手“色、香、味俱臻上乘”的话来。
  “美,太美了!”我赞叹着。
  “注意,看我给你们露第二手!”当我正在品味茶中之味时,父亲又从他随身带来的小提包中掏出了一包云雾山银针茶。父亲边打开袋封边给我们介绍:相传,700年前云雾山的银针茶是皇帝喝的贡品茶,种茶的是个多情的女神,她的名字叫淑氏,她为了追念亡夫,才种下这满山茶叶,留给了后代子孙。这种茶乍看上去,一个个芽尖像银针,芽尖外面有一层层白白的茸毛,似抹了一层银,人们便把它命名为“银针茶”。此茶加工质量要求高,产量却很低,整个占地面积万余亩的云雾山,每年只产七八百斤,其余大部分是次品毛尖茶。
  这神奇的茶,这美妙的传说引起我极大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希望饱饱眼福和口福。父亲似乎看出我的迫切心情,不慌不忙地一边将茶叶逐一镊进我们的茶碗中,一边对我们介绍说,这种茶与众不同的是,冲泡时能两上三下,变幻无穷。
  “表演”开始了。只见父亲从茶楼跑堂的手中接过刚烧沸的一壶热气腾腾的沸水,疾步冲到桌边,飞快地揭开茶碗上的盖子,熟练地把沸水冲满茶碗,再盖上碗盖。这动作在几秒钟内一气呵成,过了约摸一分钟,父亲逐一打开碗盖,这时只见碗底的绿色茶叶如卧床军人突然听到命令,顿时全体起立一般,茶叶全数叶尖向上,迅猛射向水面,尖尖垂立,同时一团白气冲腾起来。瞬间,碗中一部分茶叶开始下沉,形成狼牙式的对峙局面;然后,全部茶叶上下穿梭;最后,全部茶叶垂落碗底,真是其妙无穷。
  我这第一次进成都茶楼,虽然最终因父亲的茶道即兴“表演”,而没有看到父亲与么爸“难解难分”的棋艺表演,但我却亲见亲尝亲闻我的父亲这位“茶道专家”借成都茶楼气氛而专为其亲人的演示及讲述,从而使我与成都茶楼就此结下了难解的情缘。
  打这以后,我每次回成都探亲访友,都要挤时间与家人、亲友去坐坐成都茶楼,休闲品茗,玩味寄情,不亦乐乎!
   
  注:作者翟峰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1990年以来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旅游报》《中国环境报》《中国建设报》《杂文报》《四川日报》《新疆日报》《河南日报》《湖南日报》《人民代表报》《四川文艺》等报纸副刊暨《中国人大》《民间文学》《故事会》《散文》《龙门阵》《荒原文学》《大众文艺》《凤凰周刊》《》《巴蜀风》《蜀道》《剑门关》《等杂志发表散文、杂文、故事、随笔等类作品。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