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杂谈·随笔

1997年的粉馆

时间 2018-01-19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算起来,已经20多年了。我写下1997,其实并不只是那一年,而是90年代末那几年,我在一家剧院,正是戏剧不景气的时代,单位很穷,除了大门口一间简陋的宿舍,我没有住房。但这并不妨碍美,我求舞美队的师傅搬来了一个舞台上用的屏风,绿色的布绷的,放在窗口和屋子里的床之间,在屏风前放了一张书桌,夜晚,拧开台灯,光透过绿色的屏风射到外边,于是,窗外的路人走过,会看见绿莹莹的豪华的光亮从我的屋子里洒出,有点梦幻和非现实。
  那时是清闲的,每天早早地下班,读书、写作,晚饭后沿着人民南路散步,一直走到锦江宾馆、岷山饭店一带,那时锦江宾馆一路傍晚沿街都是卖字画的地摊,可以一边走一边欣赏,锦江宾馆里走出来的一些老外总是在这里驻足停留,也有的掏钱买几张中国画,很宝贝的样子。再走,过马路,就是岷山饭店旁的古玩摊,长长的一条街,两边都是各色古玩玉器,真假难辨。每一个摊位都点着一盏昏黄的灯,在夜空下,像一条天上的街市。
  那时,人年轻,对吃食是很有感觉的,宿舍没有厨房,很少自己弄吃的,都是在外面的小店吃。常到的小店,是青石桥附近的一家粉馆,说是粉馆,其实还要卖面食和卤菜,那个店铺是长条形的,走进去,桌子油亮、光线晦暗,但很干净。我常点的,是火锅粉,偶尔加一碟卤菜,豆腐干或者鸡翅膀、鸭脚什么的。火锅粉的辛辣和卤菜的回甘常常吃得额头冒汗,但过瘾啊,粉里的牛肉、笋干和豆芽如数家珍地吃下去,再慢条斯理地拈起卤翅膀细细地啃。不一会儿,小店就坐满了人,一桌一桌的,将铁皮车厢一般的店铺塞满,没有人大声喧哗,但嘤嘤嗡嗡的说话声不绝于耳,食客们互不相扰,自己人一般,像一列驶向享乐的火车,我感到了一种封闭的、内向的、极大的满足。
  现在回顾起来,青年时代的贫穷、那时的胃口、敏锐的感觉和喧嚣时代安居陋室的清净、茫然多么令人怀念!现在的我,看都不会看火锅粉一眼,我的胃口衰败到只有家里清淡的饭菜才更熨帖,我的感觉,曾经那么脱颖而出、站在高山之巅的感觉也退化了,像掺了水的酒,不咸不淡地流着,写一首诗,更多的时候需要去挖掘内心的宝藏,而不是青春时代,守着一座金山银山,写作时只需要把珍宝取下来就是。
  那一列美食的车厢,是我呆过的,最为欣悦、富足的地方,它不仅满足了我的口舌之欲,也填满了心灵的某个地方。原来,食物也能和精神挂上钩啊。吃的什么,散发出来的就是什么,如果什么都没得吃,不仅胃里空空,精神上也是孤独茫然的啊。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