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泸州市人大第一届代表选举以来,合江县榕右乡八仙村主任、村支部书记冯德全已连续七届当选为泸州市人大代表,连续多届当选为榕右乡人大代表。
作为贫困县大山里的一名农村基层代表, 他几十年如一日,怀着一颗“倾情为民”的赤子之心,一心为民,无私奉献,始终把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为群众办了不少实事,带领群众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提出建议 推动脱贫攻坚
冯德全作为市人大代表和乡人大代表,始终牢记职责,积极参加市、县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走访、评议等活动,大力开展扶贫工作,深入了解群众的困难疾苦,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广泛收集人民群众的意见,获取第一手资料,掌握民情民意,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表达群众意愿,争取最大程度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在市、县人大会议上,冯德全联合其他代表共提出60条建议、意见。其中,针对脱贫攻坚提出了5条建议,有2条被采纳后,对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打破瓶颈 解决百姓出行难
榕右乡地处偏远山区,交通条件落后,很多青年劳动力都已外出务工。冯德全结合本村实际,多方谋划争取,解决难题,竭尽全力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谋发展。
经济要发展,村民生活水平要提高,就必须打破交通“瓶颈”。但是,资金缺乏,劳力有限,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为此,冯德全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困难,都要把公路修好。”
冯德全多次到市、县相关部门寻求支持,请交通部门设计路线、制定方案。
冯德全带头捐款,挨家挨户做群众思想工作,积极带领村干部克服了资金、土地调整、赔偿等一系列问题,采取“上面补助一点,向外借贷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干部垫支一点”的方式,发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
在修建公路的那段时间,冯德全经常是白天指挥施工,晚上还要组织筹集资金。
经过努力奋战,这个乡现已新建了村级公路14.6公里,实现了公路社社通,其中9个合作社已修通了硬化路,另外3个合作社修通了碎石路。同时,冯德全还积极组织群众修建了10000多米人行路。
调整产业 解决百姓增收难
为给群众找准致富增收的好路子,冯德全经过认真分析研究、考察市场、请教专家,最终确定在全村大力发展竹产业。在他和全村百姓的努力下,现在,该村已栽种竹子4000余亩,人均年可增收500—700元,并有很好的生态效益。
为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发挥合作优势,促进村民增收,冯德全四处奔走,与有关单位协商座谈,成立了八仙竹木专业合作社,冯德全被社员推选为理事长。该专业合作社如今已有生产、销售、种植、养殖等小组,为社员提供产、购、销、技术指导等服务,有社员70余名,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被省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
冯德全带领村民外出参观学习,联系销售渠道,聘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有个别群众无本钱,他便主动借钱或是捐资给他们。
在冯德全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全村的生态养殖搞得红红火火。目前,全村仅在返乡农民工中,就有养鸡专业户大户6户,养兔专业户大户2户,每年可出售生态优质土鸡6万多只,优质肉兔3000多只,纯收入可达70多万元。去年,八仙村人均纯收入达9860元,村集体收入达3万元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态村、小康村、和谐文明村。因生态养殖的牲畜绿色无污染,品质好,需求量非常大,效益可观,所以养殖规模还在逐渐扩大,养殖户还在不断增加。
扶贫帮困 为贫困户送温暖
在冯德全的带领下,如今的八仙村,路通了,自来水通了,电力稳了,天然气通了,光纤也通了,多数群众都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但仍有一部分群众生活在贫困中。
如何让贫困户脱贫,成为冯德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他希望自己能为实现“全面决胜小康、建设五个新合江”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2015年以来,冯德全积极为群众脱贫出谋划策,为贫困户提供鸡苗、技术等,帮助他们走出脱贫,走上小康道路。
八仙村的刘跃德,在一次劳动时,不幸摔成重伤,下半身瘫痪,冯德全积极到民政、工会等部门联系,为他争取了4000的元的补助资金。
宋冉同学,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冯德全就多次找到相关部门,为宋冉争取了两年的补助资金8000多元。
冯德全经常说:“人大代表,就要把自己的心真正放在为群众做事上。只有投身到服务群众中去,为群众办实事,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愧于人大代表这个神圣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