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泉,通江县人大代表、通江县铁佛镇大佛寺村支部书记。10余年来,他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牵头成立了通江县大佛寺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共建、共管、双赢”的发展思路,创新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大代表为人民”的初心使命。
恪守“为民心” 情系乡邻发展
大佛寺村位于铁佛镇南部,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通(江)达(州)路穿境而过,素有“通江南大门”之称。上世纪90年代,李成泉凭借交通优势,通过经商积攒了一笔相当丰厚的资金,同时积累了不少人脉。自己小有所成,李成泉心里却总是挂念着那些并不富裕的乡邻。
2008年,李成泉放弃自己的生意,回老家担任村支部副书记。2011年,他全票当选为县人大代表、村支部书记。“乡亲们的信任,让我感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李成泉暗下决心,一定要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立说立行。当年,李成泉就带领乡亲们种下300亩猕猴桃。因缺乏技术和经验,管理不善,猕猴桃病害严重,2015年树苗死亡率达80%。
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乡亲们也不乏置疑的眼光和言语的埋怨。
种下“摇钱树” 带富一方百姓
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劲,李成泉仍然认定,发展产业是致富的关键。2017年,他带领10名党员代表到重庆江津考察青花椒产业。邀请专家论证、技术员指导……这次,李成泉坚持稳打稳扎的思路,从平整土地、采购种苗到起垄栽种、挖沟排水,他都蹲守现场,紧盯生产,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任何差错。
在李成泉和乡亲们的精心管护下,380余亩青花椒苗绿满一个个小山岗,长势喜人。“考虑到青花椒生长周期无收益,我召集村民代表商议,决定种植一批果树,长短结合。”李成泉又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翠冠梨400亩、乌克兰樱桃200亩。
“我在园区务工4年了,主要从事修枝、掰芽、除草、施肥、打药等,平均每天收入80元,一年收入七八千元没问题。”曾经的贫困户何洪强变身为产业工人,成了果树和青花椒管护的“土专家”。他介绍,在园区务工的大部分是本村人,用工高峰期一天多达120余人。
李成泉介绍,村里的产业全是按集体经济的模式发展,除去产业投入和流转费、务工费等支出,以“433”(贫困户4成,集体经济3成,非贫困户3成)的比例进行分红,近两年分红金额分别为17.6万元、24.2万元。
在产业园的带动下,村民张福远利用自家闲置土地种植樱桃5亩。“在房前屋后空地种植果树成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目前,全村村民零散种植樱桃、红心柚、桃、李等果树190余亩,既美化了庭院,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发展休闲游 建设美丽乡村
不久前,有着从商经验的李成泉又瞅到了致富门路——让游客留下来。
2020年,“大佛寺山庄”农家乐动工修建。“农家乐的风格要与周边环境相融。”李成泉介绍,整个房屋建筑材料以柏木为主,生态环保。
目前,投资140万元的农家乐全面完工。560平方米的木楼洋房掩映在樱桃园中;休闲广场、停车场、休闲梯道全部硬化;就近整治山坪塘一口,投放成鱼4万余尾……
在樱桃花盛开的季节,远近游客纷至沓来,骆驿不绝。或赏花踏青,或观光垂钓,或休闲散步,好一幅山清水秀人憇的写意画。
“游客大多来自铁佛、通江、平昌、达州等地,自驾前来游玩的车辆一天多达40余辆。”李成泉介绍,农家乐可提供棋牌、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也是以集体经济的模式经营管理,现已与村民陈英签订协议,年薪3万元,餐饮营业额超出部分的收益按1:1(村集体和陈英各占50%)分配,全村村民按人口参与分红。
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李成泉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实地调查研究,走访联系群众,牢固树立群众意识、代表意识、为民服务意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村民发展生态种植产业和乡村休闲旅游,打造宜居宜游美丽乡村,全面提高了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