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董兴洪
“我其实就是一名电工,是攀煤把我培养成一名工匠。人民选我当代表,给了我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朴实的话语,彰显了省人大代表董兴洪的责任与担当。
不平凡的电工
1993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闭路电视、通讯维修工、综采维修电工等工种,曾担任综采维修电工班长、机电副队长、机电科副科长等职务,现任攀煤集团大宝顶矿机电队副队长、大宝顶矿技能大师(劳模)工作室主任、高级技师的董洪兴确实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也绝不是一名普通电工。
董兴洪,2015年荣获“攀枝花市劳动模范”,2016年荣获“冀中能源杯·第三届感动中国的矿工”,2017年荣获“四川省技术能手”,2018年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劳动模范”,2019年荣获“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青羊工匠”“四川工匠”等诸多荣誉称号。2020年11月24日,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董队长厉害哟,不仅是技术能手,还是技能大师!”“他是我们矿区职工、家属称赞的‘明星’!”在大宝顶煤矿,还传唱着一段顺口溜:“董兴洪到,故障跑掉,机器吼叫,效益提高。”董兴洪用智慧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用刻苦钻研在矿井深处点亮了一盏最亮的“矿灯”。
“修不好设备是我最大的心事。”“我习惯了值班室急促的电话铃声,习惯了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生活,如果把我比喻为风筝,线的另一头便是我成长的地方——大宝顶矿。”简单两句话,道出了董兴洪在平凡岗位上潜心耕耘20多年的“非凡”成绩。
2012年,因为矿井机电设备事故频发,严重影响安全生产,每月影响时间高达258小时。为了更好地降低机电故障,提高设备开机率,大宝顶矿从机电系统抽调8名技术较好的人员,成立了以董洪兴为首的“机电专家工作室”。
“既然领导把‘千斤重担’交给了我,我就要交出一份硕果累累的答卷。”董兴洪上任后,定制度、编措施:坚持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每周必须入井掌握全矿各单位采掘机电设备的使用、检修和维护情况;对地面机电设备的检修、维护进行监督和检查。董洪兴和工作室成员还对全矿各综采队发生的典型机电故障,从时间、地点、故障单位、故障现象、处理人员和具体的故障原因及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总结,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全矿机电人员召开故障分析现场会,手把手进行指导。在他们的努力下,大宝顶矿的矿井机电事故月平均影响生产降低至66小时,保证了机电设备高效运转,促进安全高效矿井建设。
“矿井机电系统难题较多,不搞技术革新和创新,很难保证持续正常的生产。”对日常工作的细致观察,成为董兴洪的创新来源,他发现综采工作面的采煤机司机每次开启或停止采煤机时,都要摘下工作面的防护网去开关采煤机喷雾水。“这样不但麻烦而且危险。”于是,董兴洪上网查阅资料,买来电磁阀、管接头等配件在家进行试验。基本成型后,他和工作室成员又反复试验和检测,最终取得成功并安装到了综采工作面,实现了采煤机启动后喷雾冷却水自动供水,停机自动断水。
短短几年,董兴洪带领工作室完成了136项技术革新,其中,采煤机自动喷雾装置、综采工作面伸缩式防飞挡煤板、水泵自动控制装置、新型皮带滚筒注油装置等28项技术已获国家专利并全部投入矿井生产使用,为节支降耗、机械化矿井发展和安全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董兴洪还签订“师带徒协议”36份,培养30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10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多名徒弟成长为独挡一面的技术能手和机电管理人员。
爱管“闲事”的代表
“平时大家都说我爱管‘闲事’,当上人大代表,我就管得更‘宽’了。”2017年,董洪兴当选为省十三届人大代表。
“那个时候,在城区随处可见‘黑车’停靠、揽客。”董兴洪说,部分“黑车”超速、超载、违章变道、不礼让行人、车况不好等问题突出,且乘客“招手即停”,不仅堵塞交通,还严重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我们当地的家长都会教育孩子,过马路时,看到面包车就躲远点,他们不得让人。”董兴洪同时也坦言,“黑车”的存在也是因为有市场。“我自己都坐过几次,有时候图方便。”
就从身边小事管起。2019年7月,董兴洪向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建议提升公共交通运力以满足群众出行需求,彻底清除“黑车”的生存空间。收到建议后,交管部门协调市公交公司,增开、优化了公交线路和发车时间,在高峰期增加车次,在低峰期延长服务时间,满足群众出行需求;组建了专门的农村客运车队,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问题。攀枝花西区人社部门组织了专门的招聘、就业培训等,引导“黑车”司机再就业。新组建的农村客运车队也通过优先招聘、专业培训、规范管理,让曾经的“黑车”司机成为了“正规军”。“人性化整治,让我们的街道重新回到了整洁、安全的状态。”董兴洪很欣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董兴洪主动请缨,站在抗疫排查第一线。每天天不亮,就和同事们开始了10个小时的排查工作,说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2月3日—5日3天时间,协助社区完成了1500余户职工家庭的排查工作,参与登记了272户户籍信息,排查离返攀人员33人。抗疫防控工作还没结束,复工复产集结号又吹响,在时间紧、任务重、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董兴洪和工作室成员一起,于2月6日—8日对全矿所有机电设备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了2月8日中班的正常复工使用。
攀枝花市是为适应“三线建设”需要而建成的重要钢铁能源基地,“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策略使得许多生活区域与采煤沉陷区高度重合。身为煤矿子弟的董兴洪对此相当关注,据他了解,全市采煤沉陷区总面积达到98平方千米,涉及4个乡3个街道22个村。沉陷区内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严重滞后,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地基整体下沉,房屋建筑强度大大降低,更是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攀枝花市只有通过融资解决部分突出问题,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还本付息压力十分沉重。”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复垦土地1100余亩,修复道路30余公里,发展特色果木3万余亩,建成3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1个。累计搬迁安置群众1986户6800余人,拆除腾空房屋10万余平方米。
攀枝花沉陷区纳入省“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让董兴洪看到了沉陷区加速转型发展的机遇。在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他建议省上通过给予政策、转移支付补助等方式支持改善攀枝花沉陷区人居环境,让沉陷区居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