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作为参加省人代会的新兵,我提出的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跟踪办理,这给我带来了勇气和信心。在吸取去年经验的基础上,今年,我带来了更加审慎、周密的建议,希望继续得到回应。”
1月20日,廖丽娟到达代表团驻地报到时,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她说,作为省人大代表传递的“群众呼声”被听到、被重视,是她持续做好代表履职的不竭动力。
去年,新任省人大代表廖丽娟向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带来的“帮助企业协调应收款问题”“创新创业类基金模式”等建议,得到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部门持续跟踪办理。相关部门还邀请她参与到办理过程中,实时听取她的意见和建议,为“代表履职”带来很好的正向反馈。
今年,她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注面更为广泛,她说,一方面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强化企业内生动力;另一方面要重视城乡发展平衡推进,提升城乡融合互促效能。因此,她向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带来了相关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些需要申报才能获取的奖励,部分企业由于错失信息而错过领取;有些以奖代补的政策资金申报难度较大,兑现过程中存在推、拖现象;有些政策缺少实施细则,可操作性不足,影响政策兑现……”
廖丽娟说,由于各地政策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不平衡,企业没有享受到公平的“政策红利”,导致相关方面“社会满意度”不足。同时,有的部门之间缺乏清晰的职能职责边界,金融服务体系较为单一的现状较为突出,营商环境问题需要得到进一步改善。
廖丽娟建议从四个方面来优化营商环境质效。
一是创新惠企政策。即抓“引”也重“育”,给予“中小微企业专业技能人才奖励”“服务‘城乡融合’企业政策倾斜”等普惠性政策。
二是解决涉企问题。创新政府欠款总额中,部分以政府债券形式质换,可变相延长政府债务的付款周期,同时是保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提升金融质效。鼓励商业银行加强创新型企业金融产品的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发挥政府基金作用,探索创新基金管理运行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
四是强化监督效能。设立营商环境满意度客观评价标准和正、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监督整改反馈机制,设立营商环境问题便捷投诉举报渠道,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强化城乡融合,促进乡村振兴
“城乡在基础设施、就业机会、生活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但农村拥有很多独特的资源、人文等优势,因缺乏高质的规划和管理,导致农村产业的附加值得不得高效激发。”
廖丽娟认为,发展产业需要城乡融合、一体推动,实现双向共赢,共同推动四川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她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城乡互融。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通过公平补偿原则逐步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城乡建设用地的结构优化,扎实盘活“三农资产”。
二是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加力推进城市优质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向农村延伸,鼓励金融机构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将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养老保险的缴费主体。
三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立足区位特色,差异化分类发展,形成特色乡村与特色县域经济联动发展的模式。鼓励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城市企业等联合组建混合所有制经营主体,把握“以国内大循环产业梯度转移”和“东西部协作”的契机,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