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大代表饶勇在实验室做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实验
他,通过不懈努力终走出大巴山,却因为大巴山这片土地,放下大学老师不当,回到家乡助力巴中农业发展。他就是省十三届人大代表、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饶勇。
不当教授 回乡“智援”巴山农业
饶勇是土生土长的大巴山人,年轻时向往大山外的生活,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大城市,拥有了一份人人都羡慕的工作——大学教师。但是,学习动物医学专业的他总觉得人生还欠缺点什么,尤其是当看到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势头蒸蒸日上,而自己的家乡还贫穷落后时,他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滋味。家乡巴中是农业为主的地区,没有技术支撑,农业发展滞后。农业不给力,不少村民选择外出务工养家糊口。“我自己身边的亲戚有很多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留不住他们,我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我要想用自己的力量回报这里的一草一木”。
2009年,巴中市委、市政府向在外的广大专家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们回到家乡出谋划策、带动发展。
饶勇在这时看到了机会,他收拾行囊回到了这片热土上。回来后,他一直在市农业农村局主抓农业技术方面的工作。他边熟悉工作环境,边制定技术推广计划,他和一批同样有技术的同事组建了技术团队,十年来,一直活跃在巴山大地上,给广大种养殖户送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专业素养 危急之时显身手
2018年12月,随着巴中市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排查出后,疫情迅速蔓延开来,市里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饶勇作为技术专家也参与其中提供技术支持。“这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蔓延很快,除了必要的行政手段,做好生物安全方面,杀虫消毒是重中之重”,饶勇说。
疫情发生时,正值全市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 “对养殖户来说,打击太大了,甚至有一个社养殖户的猪都死完了”,饶勇痛心地说,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生物安全意识才能帮他们渡过难关。
“疫情爆发那段时间,饶代表带着我们跑遍了全市的每一个乡镇,进行拉网式的排查,跟养殖户讲清楚注意事项、防治措施”,饶勇的同事说。
也正是在饶勇和他的技术团队的努力下,养殖户的生物安全意识逐渐提高,抗打击的能力逐步增强。
“在饶代表的帮助下,家里养的猪躲过了疫情,但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了,以后一定要加强动物的安全防疫”,养殖户说。
不仅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期间,在农忙时节,在巴山大地上,都能看到饶勇和技术团队的身影,技术培训、疫情防控宣传……他们以实际行动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当好群众的“服务员”。
“非洲猪瘟”疫情得到控制后,饶勇也一直在思索这次疫情带给大家的启示。“原来很多养殖户不重视动物的防疫,虽然疫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也让他们了解了动物防疫的重要性”。
尽快搭建一个农业发展创新推广平台显得格外迫切。饶勇开始着手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筹备工作,“作为农业为主的地区,农业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农业科技平台,建立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库,为农业发展提供从政策咨询到成果推广等方面的服务。”
使命担当 助力大巴山农业发展
巴中市绿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作为巴中农业发展的“智库”,研究院院长饶勇深知自己职责所在。在工作中,他认真思考如何将科研工作与经济发展、扶贫脱贫、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精准地确定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当选为省人大代表的两年多时间里,饶勇在省人代会上的建议也始终没有离开过“本行”。
2018年省人代会之前,饶勇通过广泛走访调研和深入思考后认为,把循环农业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进行示范推广,将对农业产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在会上,他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的认可,建议被省人大常委会被列为重点办理建议;在2019年的省人代会上,他提出的关于强化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建议,得到了省农业农村厅的认可,其建议被运用到了2019年下半年“非洲猪瘟”疫情的防控中。
在2020年的省人代会上,饶勇同样做了大巴山农业的代言人,提出了关于实现乡村振兴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转化等建议。
如今,饶勇将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紧密围绕地区重点工作,结合发展需求,在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等方面开展研究。“发展种养殖业循环发展农业,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带动群众致富,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让田野上的创业者有更多的收获,是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最大的心愿。”饶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