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经验”既是坚守初心的追溯、更是薪火传承的实践。它体现的是群众观点、反映的是干群关系、呼唤的是担当精神。20年来,“浦江经验”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不断彰显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赶考路上做好人大信访工作的重要指引。
一、时刻不忘“我是谁”,甘当群众信赖的“勤务兵”。 坚持“为民解难、为党分忧”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政治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心无百姓莫为“官”,各级领导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我们的责任,就是向人民负责,为群众解难。”这既彰显了大国领袖坚定的人民立场、真挚的为民情怀,又诠释了共产党人对于“我是谁”的正确角色定位,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情系群众。“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人大信访“窗口”虽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忙而琐碎、平凡而普通,但在反映社情民意、汇集意见建议、分析稳定风险、评估政策得失上具有独特优势。学习践行“浦江经验”就必须端正为民“坐姿”,找准为民“坐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以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等不起的使命感,力争把来访群众的一件件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
感恩群众。“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习近平同志曾强调:“做好群众工作要深入一线,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群众眼中,人大是最能代表群众利益,最能为百姓说话的国家权力机关,群众寄予了人大很高的期望,特别是那些在其他部门碰了“钉子”、吃了“闭门羹”的群众往往都选择向人大反映诉求,把解决问题的最后希望寄托于人大。学习践行“浦江经验”就要把解决群众信访需求当做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来做,不能将人大信访停留于“收收转转”,一转了之,不跟踪、不督办、不问效,当“甩手掌柜”“二传手”,则必然失信于民、失责于岗、失职于己。
敬畏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如镜、莫欺莫违。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人大不直接办理信访问题,不等于不推动信访问题解决。学习践行“浦江经验”就要坚持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诉求当‘家事’, 用心办理好每一封来信、热心接待好每一批来访、耐心倾听好每一次来电,让有困难的群众感到温暖、看到希望,让有怨气的群众平心静气、消弭浮躁,让缠访闹访的群众褪去戾气、去拙返璞。
二、时刻不忘“为了谁”,争当群众满意的“排头兵”。坚持人民至上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核心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 这一重要论述既深刻诠释了党的宗旨的本质内涵,又论述了我们党是为谁立命、为谁谋利这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为我们明确了责任使命。
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群众呼声是群众需求和愿望的现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信访渠道摸清群众愿望和诉求,找到工作差距和不足,举一反三,加以改进,更好为群众服务。“浦江经验”的实质是变被动为主动,变上访为下访。对此,群众信访不管是有理诉求、还是无理的要求,我们都要有回应。特别是当前网络也成为了群众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实现群众诉求“马上办、网上办”。同时,公开信访事项办理各阶段,全流程可查询、可跟踪、可督办、可评价,有效保障信访群众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
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群众利益说到底就是涉及民生最基本的必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不能含糊,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学习践行“浦江经验”就要聚焦党中央关注、群众关心、社会关切的痛点难点和突出问题,以“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有效解决好群众合理合法诉求。同时,改变过去单纯信访受理和收收转转,向综合分析、提供决策信息、预测防范、督促检查和促进问题解决的方向转变,力争群众信访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复。
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据全国人大信访局统计,目前各级人大信访案件的解决率只有20%~30%,较低的解决率与日益攀升的庞大的信访案件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始终将来访群众当考官,把信访案件当考题,视群众满意为答案,做到接访不走过场、办理不耍虚招、督办不打空拳,更不能漠视群众疾苦、忽略百姓意愿诉求,让人大信访窗口沦为摆设。否则是诉求“被满意”,群众“不满意”。
三、时刻不忘“依靠谁”,乐当群众认可的“特种兵”。坚持“发动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信访问题”是新时代“浦江经验”的鲜明特色。”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对信访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务必认真解决。这既是我们党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立场,又鲜明地回答了我们“依靠谁”的问题,为我们确立了行动指南。
坚守为民初心,不断提升信访法治能力。“浦江经验”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理念。2003年,习近平同志在浦江下访时就明确指出:“我们处理问题有一条原则,就是依法办事。”当前信访量大,影响社会和谐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人大信访压力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艰巨。如果背离法治的基本要求,不仅无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反而可能引发新的矛盾。这需要我们更好地发挥人大制度优势,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信访工作,充分发挥法治对于群众诉求的研判、评价、处理等功能,使人大信访真正成为实现宪法精神的重要途径。
厚植为民情怀、全面提升信访教育疏导能力。浦江经验”蕴含着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当前部分重访、闹访的群众大多有心理偏执,普遍“认死理”“爱钻牛角尖”。 这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把教育引导、沟通联络贯穿信访受理办理始终,对国家现行法律和政策范围之内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无理要求、越级上访、缠访的,要予以疏导,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促进案结事了、息诉罢访。
强化为民之责,持续提升信访应急处置能力。浦江经验”蕴含着担当作为的实干基因。人大信访“窗口”不大,但当前仍有部分信访人反应过激,希望通过大吵大闹“喊冤告状”,搞大事情、找大领导等方式获取最大利益。面对突发的信访事件,敢不敢直面问题、能不能破解难题、愿不愿跟踪问效既是“试金石”、又是“磨刀石”。要在其位、尽其责、成其事,全面提升突发事件防控能力,有效防范化解信访风险挑战,杜绝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避免一般性问题演变成信访突出问题。
心之所向、力之所从。“路再远,也远不过铿锵脚步;事再难,也难不过“雄关漫道”,人大信访为民永远在路上,道阻且长,但我们坚信,行者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