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议专题 > 常委会会议 > 四川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

让更多人生得起养得起育得好

时间 2022-12-02 来源 “四川人大”微信公众号
[ 字号大小:]
  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政治任务,也是民生实事,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大计,备受社会关注。
  11月30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听取省政府《关于四川省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相关情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新形势:生得少了老的多了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常住人口8367.5万,比2010年增加325.7万,常住人口数仅次于广东、山东、河南、江苏,居全国第5位,人口大省基本省情没有改变。
  报告指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加快推进,我省人口发展呈现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出生人口短暂冲高后持续回落、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减少、老年人口比重不断攀升、人口流动依然频繁等特征。
  报告分析,当前我省仍属人口净流出大省,但非四川籍流入人口增长较快,折射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对跨省流入、外出返乡人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生得起:优化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四川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口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实事,纳入全省重点工作统筹安排部署,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列入全省“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省人大常委会去年及时修订《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为三孩生育政策在我省落地实施提供法制保障。省政府全面清理涉及计划生育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对不一致、不衔接、不配套的,依法进行相应调整,按程序废止《四川省计划生育条例实施办法》等省政府规章2部、规范性文件134件。全面取消社会抚养费征收、再生育审批,将个人生育情况与入户、入学、入职、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全面脱钩。
  2022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2022年全省3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为全省100万35至64岁农村妇女免费提供“两癌”(宫颈癌、乳腺癌)筛查服务,被纳入其中。这是四川建优建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一个有力举措。

育得好:打出政策“组合拳”

  2020-2022年,四川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8320万元,开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按照每个托位1万元的标准对建设单位予以补助。2022年,省委、省政府将普惠托育纳入民生实事,全省各级财政共安排补助资金5800万元,支持新增5800个普惠性托位,推动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机构。同时研究完善土地、住房、财政、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出台托育机构用电、用水、用气执行民用价格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托育服务机构约5000余家,托位数20余万个。
  如何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是社会所关注的。四川注重完善劳动保护、生育保险等制度,降低生育成本。健全用人单位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履约责任制度,开展维护女职工权益专项执法行动。建立假期用工分担机制,推进落实参保女职工生育津贴待遇,全面实施生育保险政策。
  我省还出台系列文件,从税收、保险、教育、托育、住房、就业、休假等方面,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加大多子女家庭住房保障力度,明确保障性租赁住房可适当配置三居室、四居室房源,对符合条件的二孩、三孩住房困难家庭,在公租房配租上给予房源、户型、楼层选择等方面照顾。截至目前,累计向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提供公租房1.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5万户。依法依规落实子女教育、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2021年度,共226.6万人享受子女教育专项附加扣除,减税17.7亿元。
  攀枝花在全国率先发放育儿补贴,绵阳、达州等地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给予购房补贴,成都市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放宽购房资格条件。
  尽管我省围绕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报告指出,我省仍面临人口均衡发展压力较大、群众生育意愿不高、配套支持措施不够等主要问题,需要在未来久久为功、持续发力,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服务体系、加强宣传引导。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