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大气治理进入“深水区”,怎么治?省人大代表杨斌平这样支招
时间:2020-05-11 来源:四川在线
这些年来,四川的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引得不少市民在朋友圈频频点赞。数据显示,去年我省优良天数率达到89.1%,优良天数实现连续4年稳定增加,成都也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气。
不过,随着全省大气污染防治进程的推进,减排空间逐渐收窄,特别是成都平原大气治理已进入深水区,区域空气质量要实现持续改善,难度越来越大。如何让“四川蓝”常在?5月10日,记者采访了省人大代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斌平。
现状 成都平原面临4大困难与挑战
作为多年深耕一线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人员,杨斌平直言,目前四川大气污染的主战场就是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尤其是成都平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在杨斌平看来,成都平原空气质量要实现持续改善,面临4大困难与挑战——
秋冬季区域性污染仍然突出,颗粒物持续下降压力大。2019年全省PM2.5浓度同比持平,成都平原区虽同比下降2.6%,但改善幅度明显放缓,其中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均出现同比反弹。而秋冬季是全年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段,直接关系到各城市PM2.5年度浓度目标完成和持续改善。
夏季臭氧污染受气象约束大,是影响优良天的重要因素。2019年成都平原共出现5次区域性臭氧污染过程,其中4月和8月受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影响,臭氧污染尤为突出。成都平原一旦出现阶段性高温强辐射天气,臭氧反弹风险极高,臭氧污染防治一定程度上仍需“靠天吃饭”。
重污染仍未彻底消除,且存在反弹风险。2019年虽然成都市首次消除了重污染天,但乐山市、德阳市和绵阳市仍出现1-3天重度污染。
NO?改善力度不足,部分城市仍出现同比反弹。2019年成都平原NO?浓度为30μg/m3,同比持平,除成都市、遂宁市和乐山市外,其余五市均同比上升。
对策 从三方面着手,让蓝天更多
如何出招?杨斌平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是加强PM2.5和臭氧协同防治。“推进PM2.5与臭氧协同防治,将是“十四五”期间成都平原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方向。”杨斌平说。
其次是持续深化成都平原区域联防联控。在杨斌平看来,成都平原经济总量大,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高,下一步要通过深入推进盆地内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执法、统一监测预警、统一减排措施、统一保障“六统一”,实现“一把尺子”管理和区域协同共治,同时科学制定成都平原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技术路线图,分步推进成都平原各市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最后是要进一步提升成都平原科学治气水平。杨斌平建议,一方面充分利用成都市已建成的大气污染防控院士(专家)工作站,以成都为核心,带动其他城市人才队伍和科研能力建设;其次是加快完善成都平原区大气环境立体监测网络建设,为臭氧与PM2.5协同防治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第三是成都平原八市联合设立科研专项基金,支持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科学研究;第四是构建成都平原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管、法规标准、工作动态等信息共享以及城市间协同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