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正是桑椹、枇杷成熟上市的时节,也是南充市嘉陵区区乡村旅游旺季。
摘果游、赏花游、休闲游,已逐步成为城区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主要项目。
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如何?收益如何?旅游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挖掘利用?带着这些问题,区人大常委会深入一立、大通、新庙、石楼、河西、凤垭等20多个乡镇(街道办),走访乡村干部、业主、老百姓,详细调查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探究:热闹摘果游背后的收益短板
平坦的乡村公路、绵延铺开的桑田、乌黑油亮的桑椹、来来往往的游客……新庙乡是远近文明的桑椹之乡,更是全区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代表着全区乡村旅游最高水平。调研组把首站定在了新庙乡。
“桑椹产业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新庙乡合兴嘴村7组村民王华栋说,他们家有5亩地,全都种上桑树,养蚕、卖果,每年收入5万多元,依托现有的小洋房开办了农家乐,年收入1万多元,每年收入超过7万,“桑椹成了我们这儿的发家树。足不出户,就能赚钱。”
“首选新庙,一是为了摸清目前全区乡镇旅游达到的最高点,二是主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区人大常委会表示,此次调研为期半个月,其中既有像新庙乡这样发展领先的第一梯队乡镇、街道办,又有刚起步的第二梯队,还有尚未起步的第三梯队。
一路走下来,调研组发现,像新庙乡这样的第一梯队乡镇、街道办辖区内的旅游景点,看似热闹的背后,藏着不少短板和不足。“目前乡村旅游发展以摘果游为主,旅游期只有一个月左右。”调研组发现,这些旅游景点大多各自为阵,连片打造开发力度不够,且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当前旅游发展需求。
针对存在的问题,调研组进行了详细记录,并召集乡镇干部、街道办干部、村民、业主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聚焦:城市旅游缺景点乡村旅游缺精品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下,旅游产业发展异常迅猛,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生力军,有的地区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发展重要支撑。但嘉陵建区历史短,基础差,底子薄,加上自然条件制约,旅游产业起步晚,发展困难重重。
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年初将听取旅游工作专项报告纳入工作要点,安排调研组开展深入调研,决心摸清当前全区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督促区人民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调研结束后,我们进行了整理,形成调研报告。报告总结成绩篇幅很大,主要集中在问题和下步建议。”调研组成员陈姝梅说,调研组共发现了四个方面的大问题。第一方面的问题是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发展不均衡,第一梯队乡镇、街道办投入力度大,成效明显,但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投入少,发展极为缓慢,旅游资源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是,旅游人才严重匮乏,旅游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第三方面的问题是城市旅游景点少而小,旅游收入缺乏支撑点。第四方面的问题是乡村旅游短板太多,筑不起链条,形不成气候。调研报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支招:打造知名品牌盘活优质资源
5月27日,区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听取了区人民政府关于全区旅游工作的专项报告。针对当前全区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各抒己见,纷纷发表意见和建议。
“筑巢引凤,只有把基础打牢,把环境做优,才能吸引游客。”区人大常委会委员邓团信建议,区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加大对旅游业的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有景区在吃、住、游、购、娱等方面的产业功能;对纳入旅游业发展规划的地方,要提前谋划,提前布局基础设施,筑巢引凤,吸引有实力的业主进行开发。
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副主任赵燕建议,针对当前区旅游局人手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建议区人民政府充实旅游局干部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干部队伍以及旅游从业者的业务培训、人才引进、市场管理,提升旅游业队伍整体水平。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发国建议,全区旅游发展要注重旅游品牌塑造,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区人民政府要深入研究当前旅游市场发展形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入实力强、经验丰富的旅游开发公司、业主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包装、推荐,开发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叫得响的旅游品牌。针对目前已初具规模,运行基本成熟的旅游景点,要进一步加强打造,加强包装宣传,提升景点知名度。
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戚辉建议,在现有的旅游资源中,不乏像七宝寺、田坝会馆这样享誉省内外的文化遗产,区人民政府在对这类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要做好保护工作,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
戚辉表示,区人大常委会将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六个月内听取区人民政府审议意见研究办理情况,督促区人民政府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力度,塑造旅游品牌,盘活现有资源,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