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棉县人大常委会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紧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全过程监督,全过程民主,协调各方面力量,推动县内彝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彝族新寨子、彝族新面貌,宛如美丽的索玛花在山间绽放。
协作为基,成为民族团结“主心骨”。栗子坪彝族乡位于石棉县最南端,是雅安市的南大门。有栗子、元根、孟获、西冲4个行政村1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312户、5490人,其中,脱贫村3个,脱贫户186户,彝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99%以上。全乡海拔在1600-4834米之间,生态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孟获城旅游景区、栗子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海全球首只人工繁育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和世界首创雅西高速甘海子双螺旋隧道。石棉县人大常委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置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强化新时代人大民族工作意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突出发挥人大职能,结合栗子坪彝族乡实际,加强与乡镇及相关部门的联系,开创具有石棉地方特点的民族大团结、大融合、大互助、大发展的人大民族工作新格局,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前进。

监督为本,解决民族团结“心头事”。县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社会保障等民生实事加强监督,促进各项工作提质增效。一是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少数民族聚居区发展”的工作意见,以监督求实效,促进各部门通力协作,整合各类资金约5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群众农房改造、道路交通、饮水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独具彝族特色的村寨孟获新村、文化活动广场、村级活动室,完善生产便道、联户路、安全饮水、地质灾害治理等基础设施,孟获新村创建为省级“美丽乡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新建孟获村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和栗子村双螺旋露营基地,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主要项目。二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引导发展中高山农业产业,引进公司与农户签订购销协议,探索“公司+农户”的农业订单模式,孟获村规模化种植萝卜、莲花白约120余亩,引导栗子村、元根村种植大白菜约200余亩,实现年综合经济收入200余万元;元根村200余户农户养殖草科鸡共计5000余只,年收入达60余万元;全乡种植花椒1500余亩,魔芋500余亩;引进正邦集团,在孟获村流转土地636亩,启动建设年出栏30万头仔猪的规模养殖场。三是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旅游。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加快推进特色文旅资源转化”的建议,按照“打造一个名片、建好三大景区”的总体思路,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发掘“三国孟获文化、红军长征文化、彝族传统文化、熊猫生态文化”四种文化,打造栗子坪乡生态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搞好“孟获城景区、紫马生态避暑景区、公益熊猫温泉廊道”等三大景区建设,聚焦聚力打造孟获国际生态休闲度假区,创新“休闲度假、生态观光、避暑康养、体验感知”等多位一体的文化旅游服务,延伸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就业。向消费者推出彝族砣砣肉、圆根酸菜汤、连渣菜等民族特色风味饮食,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四是注重发展民族教育。县人大常委会通过领题开展教育均衡发展专题调研,开展《四川省教育督导条例》执法检查,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意见,助力县委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倾斜少数民族教育投入。照顾少数民族语言特点,开设少数民族语言过渡班,解决少数民族学前娃“汉语”语言障碍。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青少年受教育率达100%,女童入学率100%。少数民族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逐年增多,拼学比优蔚然成风,教育已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
发展为主,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少数民族代表主体地位,完善民意表达平台,健全吸纳民意、汇聚民智的工作机制,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充分激发少数民族代表履职热情和工作活力。每年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座谈会,宣传民族政策、听取意见建议,引导他们在政策宣传、乡风引领、矛盾化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挂牌成立“德古调解工作室”,引入“德古”“路吉达刻”调解员参与家事纠纷调处新模式,充分发挥调解积极作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确保实现司法裁判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相统一。少数民族县人大代表占比28%、市人大代表占比15%,国、省人大代表均为彝族,栗子坪乡全国人大代表毛珍芳提出的到期退耕还林延续公益林补助建议和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议均得到采纳,雅安成功确定为全国22个基层立法联系点之一。栗子坪乡县人大代表欧健积极探索乡村旅游,捐资8万余元资助87位少数民族大学生,荣获“雅安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石棉县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石棉县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使用,建立完善处、科、股三级梯次培养机制,全县副科级以上为少数民族干部113人,占比24、3%,全县事业人员、公务员中少数民族干部占比保持在25%以上,并逐年上升。
文化为魂,画好名族团结“同心圆”。民族文化包含了一个民族历史地理、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县人大注重传承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制定出台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以文化交融促进各族人民民族团结、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一是加强民族文化培育。中央一台黄金时段首播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电视连续剧《索玛花开》在栗子坪乡拍摄。开展民族特色的锅庄舞、达体舞等歌舞以及民族体育表演,展示出各民族团结奋进的激情和向上的精神风貌。继承少数民族工艺,如工序繁杂的纺线浸染、织布裁剪、手工刺绣、竹框编织、银饰制作、土酒酿造等工艺,蕴含着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智慧。丰富彝族新年、彝族火把节节庆活动,祈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载歌载舞,表达欢悦之情。二是注重民族团结传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德育重要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修编完善5本县本级德育系列教材,开展丰富的校本主题课程和文化体育活动,让不同民族的学生学习同步、住宿同舍、歌舞同台、娱乐同享、节日同庆,增进各族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交融的深情厚谊,从小埋下民族团结的金种子。三是以村民服务中心为主阵地开展一体学习,将“同心课堂”与“农民夜校”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和省、市、县等各级会议精神的学习,以及民族宗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农村实用技术知识培训等。经常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倾听少数民族群众讲述红军历史故事和感人事迹,深刻感受民族团结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