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摸底调查、年初制定计划、年中督促落实、年底检验成果……德阳市人大常委会按照2022年“一要点、五计划”工作安排,精心组织、全面布局,对今年全市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开展有效监督。年底将至,项目实施情况如何?是否按照计划顺利推进?11月2日,德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的社会领域两个民生实事项目开展视察,与相关部门合力打好“收官战”。
按照《2022年德阳市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方案》,今年,德阳市医保局要在增强医疗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上下功夫,完成1000件以上成德眉资医保关系无障碍转移,城乡居民参保人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70%以上;市残联要为全市不少于11万名持证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有需求的困难截肢残疾人免费提供假肢适配相关服务不少于1200人次。


“1”“15”“24”
“1”“15”“24”这3个数据,是德阳市医保局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的生动表达。转入地“一站式”通办、“15分钟医保服务圈”、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这些“贴心服务”让调研组频频竖起大拇指。
“我们及时出台《2022年德阳推进成德眉资医疗保障同城化工作方案》明确任务分工和保障措施,积极主动与成眉资三市沟通协调,率先在四市中实现转入地‘一站式’通办服务。1-10月,共办结成德眉资四市基本医疗保险无障碍转移接续合计4481人次,完成民生实事项目目标任务的448.1%。”市医保局局长吴泳说。
据悉,德阳市医保局积极向省医保局争取优化信息平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功能,疏通了“四市间医保关系转移经办流程只能由转入地或转出地一地受理”的系统堵点,同时加强与成眉资三市的互联互通,加速推进成德眉资医保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
“住院费用报销是否达到任务要求的标准?报销是否做到快、近、简?”率队调研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方清不仅关心项目完成的硬性数据指标,还关注医保局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便民化服务建设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德阳市居民医保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4.83%,完成民生实事目标任务的106.9%。
“目前我们已经实现由‘多窗办’到‘一窗办、网上办、掌上办、基层办、就近办’的‘综合式’服务体系,构建起‘15分钟医保服务圈’,为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医疗保障服务。探索建立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厅,实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旌阳区医保局党组书记、局长胡凤斌说。
原来,德阳市医保局创新引入社会资源参与医保经办服务,推进“德阳医保服务站”建设,打造起“15分钟医保服务圈”。今年3月7日,由市医保局联合农行德阳分行共同打造的“德阳医保服务站”正式启用,该服务站共下放群众急需的参保信息查询变更、异地就医备案、医疗费用报销等18项高频事项经办业务,实现参保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医保服务。在旌阳区孝泉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置24小时便民自主服务厅,通过自助服务终端设备自助办件及“快递柜”延时存取件,解决群众“上班时间没空办事、休息时间没处办事”的难题。


“平等”“参与”“共享”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
“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德阳市残联与香港红十字会合作,共同成立了‘德阳市残联·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2013年6月后由德阳市独立运作,累计为2万余人次提供假肢、矫形器免费更换维修服务,助力残疾人回归社会和融入正常生活。”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叶培文介绍道。
“我们着力于转变服务方式,为群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因此,我们按照区域位置和残疾人数量,在什邡市、中江县分别设立了假肢服务工作站,更高效地提供假肢适配服务。”叶培文说。
据悉,目前,市残联已组织为全市122630名持证残疾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完成率111.48%;为有需求的困难截肢残疾人提供假肢安装、维修、调试等服务1470人次,完成率122.5%。
近年来,德阳市按照“非遗+文创”模式,积极开展残疾人手工艺文创技能培训,大力孵化残疾人文创基地,鼓励扶持残疾人结合乡土文化艺术创新创业,支持帮助其就业增收、创业致富。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这是德阳市倡导的残疾人的自强精神——不光要“站”起来,更要“走”向新生活。为此,德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残疾人专门搭建了一个展示能工巧匠风采的平台——德阳市残疾人文创室,用于收集展示全市残疾人的书画、蜀绣、潮扇、面塑、剪纸、皮雕、掐丝工艺画、根雕等文创作品。
“这些作品的作者们或许行走不便,或许言语障碍,或许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表达思想、抒发感情、展现才情,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道路上勇毅前行。”市残联理事长刘晓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