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达州市达川区“高山之巅”的堡子镇、虎让乡、米城乡,不但山清水绿,更是发展高山生猪产业的佳地良园。近年来,达川区人大常委会聚焦“四子同心”工程,通过持续关注,促进达川区新建成“堡子—虎让—米城”高山生猪产业示范带,让百姓的“肉盘子”端得更稳了。
鼓劲搭台,生猪产业入梦
达川区一直是全国畜牧业大县、全国瘦肉型商品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近年,随着行政区域调整,达川区的农业产业发展重心逐步向西部转移。
达川区人大常委会紧盯农业产业西进步伐,结合国家农业发展政策,深入西部片区各乡镇开展实地调研,充分了解掌握西部片区各乡镇自然资源条件和人口分布及产业发展等实际情况,通过分析研判后,及时向区政府提出“堡子、虎让、米城三地具有明显的地理优势,适宜集中发展高山生猪规模养殖,可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家庭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养殖场’等养殖模式,建设堡子—虎让—米城高山生猪产业示范带,帮扶带动中小养殖场(户)改变传统养殖方式,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意见,区政府及时予以了采纳,并将该区域的生猪产业发展纳入了“产业西进”的重点规划内容。
(图为:区人大常委会在“三乡”开展生猪产业发展调研)
借地就势,产业园址落实
在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区人大常委会多次组织区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代表及相关畜牧专家,深入堡子、虎让、米城三地开展调研,对该区域生猪产业示范带的规划、建设及发展模式等向区政府提出多项可行性建议,为推动该区域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开良方、出良策。
目前,达川区“堡子—虎让—米城”生猪产业示范带共在堡子、虎让、米城三个乡镇新建标准化生猪养殖圈舍5万余平方米,建成规模生猪养殖场8个,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3个,年可新增生猪产能10万头、新增生猪产值2.5亿元。该示范带猪场配备了自动环境控制系统、负压通风系统及自动喂料、自动清粪、智能监管等先进设施装备,采用节水、节料、节能生产工艺和综合减臭技术,实现了生猪绿色生态养殖。
(图为:新建成的堡子镇七孔子猪场)
引业图兴,良种生猪进山
达州市骐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达州市达川区堡子镇龙咀村的本地公司,其成立之初,为“跑”生猪养殖场的相关手续,区、镇人大代表徐志杰主动向区人大农业农村委和常委会农工委报告了相关情况,该公司的生猪养殖场的占地手续、环评报告等很快就批了下来。目前,该公司生猪养殖场占地面积约63.86亩,建筑总面积14400平方米,其中猪舍11000平方米,饲料库房200平方米,管理用房400平方米,消毒设施300平方米,环保处理设施2500平方等其它配套公辅设施,年出栏商品猪12000余头,产值达7000余万元。
养殖场负责人罗锡栋说:“当初如果没有徐代表的‘引荐’,如果没有人大代表的帮忙,我们这个养殖场办得也可能没有这么顺利,良种生猪也可能不会落户‘山’上。”
牵线商超,农民腰包变“鼓”
随着生猪产业的发展和市场消费需求的变化,拓宽生猪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变得尤为重要。在区人大常委会提出“三乡”生猪产业示范带之后,区人大常委会就利用各级人大代表的优势,积极联系生猪产业的下游企业,多次组织生猪养殖企业与长江食品有限公司和辖区商超开展商贸洽谈,牵线搭桥,促进各生猪养殖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和商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成了高山生猪产供销链的形成。一方面解决了本土养殖企业销售难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全区人民群众的“肉盘子”问题。
达川区城区某商超黄姓负责人说,“我们超市的猪肉都是由堡子山上的养殖场直供的,绝对新鲜、品质有保证。”
据了解,“堡子—虎让—米城”生猪产业示范带的建成,每年为当地提供了就业岗位1300余个,切切实实增加了当地老百姓的收入,真正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