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届以来,达州市通川区人大常委会在依法履职中发现,针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监督还存在“盲区”:一是被审计单位整改问题局限于表面,对发生问题的根本原因深究较少,对同类问题的预防措施较少,同类问题屡次发生;二是被审计单位对问题整改工作不够重视,为整改而整改。人大监督方式缺乏创新,工作效率不高;三是审计部门、被审计单位和问题整改监督有关部门之间未形成左右融合、上下贯通的工作格局,监督工作缺乏连续性,常态长效督促问题整改工作较少。
对此,区人大常委会"抓住源头、标本兼治”,出台《审计查出问题整改的监督办法》,通过深化监督内容、加大监督力度、拓展监督形式、建立联动机制、强化结果运用、强调追责问责等6个方面的28条措施,推动人大监督、审计监督有机贯通,建立"督促整改+函询提示+制度完善"的监督模式,真正起到“审计一个、促进一片,审计一点、带动一面,审计部分、警示全体"的积极作用,共同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精准监督
拓展询问方式,创新建立“函询”机制,明确上级人大要求协助跟踪监督的问题、上级审计机关查出涉及通川区的重大问题、审计查出的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问题、不及时整改造成重大损失或严重不良后果的问题、同一部门(单位)审计查出的屡审屡犯问题、不认真整改或虚假整改的问题、在审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整改不到位的问题等七类问题,区人大常委会可以采取发函问询等形式进一步加强跟踪监督,并在规定时限内将有关情况报送人大常委会,以人大刚性监督推进整改工作进一步落实。

同时,将精细化监督贯穿于整改监督的全过程,督促审计机关全面分析问题类型,对普遍性问题、个性化问题分别建立问题清单,及时更新、及时通报,定期对资金管理使用单位有关人员开展培训,强化依法理财、规范管理能力,确保有效避免“共性问题年年审年年犯”。
强化贯通结合,提升监督质效
实行“三结合”工作法,通过审计监督、预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监督结合,专项视察与专题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结合,满意度刚性测评与发函询问结合,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压实整改主体责任、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督促建立健全审计整改与预算安排、政策完善的挂钩制度,把审计结果及整改情况作为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完善财政政策、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参考,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协调的监督闭环。

充分发挥“两个载体”作用,一是丰富“提交常委会审议报告”内容,明确将被审计单位建章立制情况、审计查出问题整改问责情况等列入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的重要内容;二是发挥“预算联网监督系统”作用,要求审计及有关单位及时上传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等数据资料,确保问题、整改、问责三项清单全面对接,问题整改全面到位、逐一销号。
创新手段方式,形成监督合力
要求审计部门在充分征求人大意见基础上,结合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重点制定年度审计计划。与纪检监察机关、审计、财政等部门建立审计查出问题整改工作衔接机制,通过加强日常联系、实行信息共享、推动问题整改,切实增强人大监督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根据审计查出问题清单及整改台账,梳理汇总需要跟踪监督的突出问题和重点领域责任部门(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整改落实情况实施跟踪监督、现场督办,针对被审计单位或主管部门整改不重视、责任不落实、行动迟缓等问题及时向区委报告,必要时通过法定程序提出质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