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收到检察建议时的心情很沉痛,深深自责,清醒认识到了工作监管缺位。通过检察建议的办理和落实,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法治意识和品牌保护意识,而且从源头治理全域推动了‘通江银耳’的品牌保护,促进了整个行业健康规范发展。”通江县供销社主要负责人在巴中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督查检察建议办理工作座谈时发出感慨。
今年5月,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检察建议工作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调研督查,重点监督强化检察建议的刚性和权威、强化检察建议的监督质效、强化检察建议的社会效果。通江县供销社、市场监督管理局收到检察建议后,如何推进“通江银耳”品牌保护及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是本次市人大常委会督查的重点之一。

法律监督治乱象 “一纸建议”动全局
关注“通江银耳”品牌保护,还得从去年5月通江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假冒注册商标的案件说起。
叶某某在某电商平台经营一家食品旗舰店,主要售卖一些地方土特产品。早在2011年,叶某某通过通江银耳有限责任公司原副总经理邵某获得该公司授权,允许叶某某在其经营的电商平台销售“通江银耳”,并按比例向银耳公司支付管理费。而在经营期间,叶某某联系外地市包装袋制作厂制作标有“通江银耳”注册商标的产品外包装,将外地购进的银耳包装后冒充“通江银耳”销售,涉案金额400余万元。
“通江银耳”商标是通江县银耳协会注册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授权通江银耳有限责任公司使用。地理标志产品是县域特色经济的“金字招牌”,加强综合司法保护既涉及知识产权权利人和消费者的利益,又关系地方特色品牌建设和特色支柱产业培育。
市人大常委会在调研2023年度全市检察建议工作情况中对此案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将“通江银耳”品牌保护纳入重点监督内容。“市、县两级检察机关介入侦查发现,随着通江银耳的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市面上假冒通江银耳、侵犯‘通江银耳’注册商标权益等违法行为较为普遍,通江银耳品牌保护存在明显漏洞,行业主管部门存在履职不到位现象,不仅侵害了企业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损害了通江银耳品牌价值、影响通江县域聚力打造百亿级银耳产业集群重大部署。”市检察院有关负责人说道,据此,通江县检察院针对“通江银耳”品牌保护存在的问题、聚焦源头保护发出了检察建议。

“检察建议”捉“李鬼” 行业治理显生机
检察建议发出后,能否收到预期效果?市、县两级检察机关提前介入案件侦查,与县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引导公安机关准确把握侦查方向,加大上游非法制造注册商标犯罪侦查力度,建议将涉案人员行、受贿行为及时移送监察机关,强化公安、监察、检察协作联动,进行全链条打击犯罪,捉拿“李鬼”,保护“通江银耳”金字招牌。
“我们经过专题研究,认真制定了整改措施,在全县组织开展‘通江银耳’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整治行动,解决注册商标市场监管薄弱问题。开展线上、线下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多次组织相关企业召开约谈会、培训会等,普及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法规,建设好知识产权保护长期工程。”针对在市场监管、知识产权法治宣传教育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市人大“靶向”用力,督促通江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对症施治,抓好“检察建议”刚性落实。
在市、县人大督导下,通江县开展了一系列知识产权专项整治行动和法治宣传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通江银耳”区域公共品牌使用管理细则等。“目前市面上鲜有其他银耳产品冠以‘通江银耳’上市销售了,我们的保护意识也得到明显增强。”县市场监督管理局负责人倍感欣慰。
强化监督促善治 法治保障添动能
“检察机关应增强能动履职意识,主动协助配合被建议单位完成好整改任务。”市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陈贵平,在市人大常委会检察建议工作调研督查汇报会上如是说。
在“通江银耳”品牌保护过程中,通过“人大监督+检察监督”的巴中模式,收到了“办理一案、整改一类、守护一片、助推一域”问题解决的连锁效果,助推了行业治理、系统治理。“只有市场环境和秩序好了,才能真正确保银耳产业健康发展。”通江银耳公司执行董事、通江银耳协会副会长蔡禹生甚是感激。他说,正是通过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检察建议工作的督查,确保检察建议发得出来、落实得了,公司效益得到明显提升,产业发展前景也越来越好。
据悉,今年6月,巴中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检察院《关于全市检察建议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的办理落实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抄报检察建议280件,制发检察建议检察建议595件,收到检察建议回复576件,采纳573件,检察建议工作成效显著,为推动巴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