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基层人大

巴中市人大:以法治之力 护石窟之美

时间 2025-08-21 来源 人民权力报
[ 字号大小:]
  巴中石窟始凿于梁魏,续镌于隋代,盛刻于唐朝,后经历代增铸,现有石窟225处、1200余龛、14000余尊,形成斑斓玲珑、栉比相连的石窟群,被誉为“盛唐彩雕,全国第一”。
  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全省首部石窟保护领域的地方性法规《巴中市石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上半年,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赴巴州区、通江县等地,实地检查石窟编制保护规划、开发利用石窟资源、石窟文化宣传宣讲等情况,全面了解全市各县(区)贯彻落实石窟保护的各项工作。

以传承为继 传播文旅品牌

  “历经隋、初唐、盛唐一百余年,巴城周边梵音袅袅,镌刻未断,持续开凿了东龛、西龛、南龛、北龛石窟,形成了‘一城四龛’‘四龛福城’的奇特人文景观。南龛石窟是巴中规模最大、题材最丰富、开凿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文物保护利用专家委员会专家介绍道。
  自条例颁布施行后,巴中市高度重视石窟资源保护,编制完善南龛、北龛等石窟国保单位的专项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明确保护要求及管理措施。市委五届八次全会将“加大石窟保护”“串珠成链打造‘四龛福城’文旅品牌”写入全会决定中,聚众智众力保护好石窟资源。
  “上次,在应邀参加第十二届巴人文化艺术节期间,惊叹于精妙绝伦的石窟文化。这次在品味石窟独特魅力的同时,还想深入领略山清水秀的巴中风貌。”来巴参加文物主题游径活动的高校专家这样说。

以保护为要 动能持续激活

  “现在,我们正不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四级文物安全网络化管理,尤其关注分散在各地的乡野石窟。”南江县文保中心负责人向执法检查组介绍道。
  2023年11月,南江县赤溪镇石飞河摩崖造像因部分龛窟被附近居民妆彩而引发关注。石飞河摩崖造像位于赤溪镇金银村五社,历经北魏晚期、初唐、武周、中晚唐4个开凿阶段,对研究南北佛教文化艺术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事情发生后,市政府及文保部门第一时间响应,结合条例有关规定迅速统筹整改工作。在省文物局的指导下,南江县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先后邀请国、省文物局及科研院所专家现场指导,优化保护方案,对石飞河摩崖造像进行本体修复和保护性设施建设工作。
  “分布零散,地处偏远,川渝地区石窟寺保护难点正在于此。”执法检查组成员朱俊交流道,“事后,当地政府吸取经验教训,针对检查发现石窟寺及摩崖造像存在的水害、风化、生物病害等问题,加大综合保护力度,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石窟保护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以法律为纲 责任不断压实

  位于恩阳区下八庙镇凤仪村的朝阳洞石窟,始凿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其造像内容为儒、释、道三教合一,造像形式分为龛形造像和圆雕造像,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雕刻价值。
  “虽然条例明确规定,在石窟保护范围内,禁止不按规定地点或者方式燃放烟花爆竹、焚烧香蜡纸烛,但部分居民常于民间宗教时间节点在造像前上香,导致造像本体受污染,这说明我们的普法、用法、执法之路还很长。”执法检查组成员程晓说道。
  条例施行以来的6年间,巴中加快出台《巴中市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十五条措施》等制度规定,建立重大建设项目文物保护前置审查制度、文物保护风险评估制度、文化遗产保护责任制实施方案,细化石窟资源保护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推进措施、责任主体。在法治力量守护下,巴中石窟正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