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四川大英县蓬莱小学将三面锦旗送抵人大代表王大姐调解室、盐井街道及火车站社区。锦旗虽无声,却默默诉说着令人欣慰的转变:曾经厌学的孩子们,在多方守护下重返课堂!翻开代表“民情日记”,“单亲家庭,爱吃草莓,缺厚羽绒服,8月5日课堂举手一次”等细致记录随处可见……这些温暖片段,正是大英县人大常委会以精准履职撬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生动注脚。
时间拉回到2024年初,“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实验区”的殊荣落户大英,县内12所学校成功跻身全国实验校行列。然而,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之路并不平坦——近三分之一在校学生来自留守、困境或单亲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在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县人大是如何凝聚起护航“春苗”的磅礴合力,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落地见效的呢?

精准织网,筑牢守护根基
面对“九龙治水”、力量分散的育人困局,县人大常委会敏锐洞察,深入把脉。主任会议成员带头,两年间9次扎进城乡学校、社区和家庭。在“家校社板凳会”上,家长们“不知如何管娃”的迷茫声声入耳;在困境学生家中,孩子们渴望关爱的眼神令人揪心。调研报告、审议发言、代表建议,条条直指核心:必须构建强有力的制度框架!
在人大的建言献策、持续推动下,县委全会将“家校社协同育人”列为重大民生实事;3个专项方案迅速出台,明确县委常委牵头抓总,协同育人成效也愈发显著,相关部门和学校不断提升其在考核体系中的权重,这一制度真正“硬”了起来。同时,67所家长学校实现全覆盖,各级家委会及分段专委会纷纷建立,组织末梢被激活。县人大代表曾大姐成了社区的“义务宣传员”,那句“学学带娃总比打麻将强”的朴实话语,不知敲开了多少家长的心门!
组织网织密了,特殊群体“网眼”更要关注。人大调研中那些“厌学、抑郁、生活困难”的案例,深深牵动着代表的心。县人大常委会积极“穿针引线”,推动妇联“爱心妈妈”、团委“童伴妈妈”、公检法“法治班主任”“警察妈妈”、关工委“五老”志愿者火速集结,形成“守护者联盟”。力量汇聚了,精准匹配是关键。全县各级人大代表主动“补位”,与150对守护者及特殊学生“再结对”,为联盟装上“精准导航”。“爱吃草莓?下周日家访时安排上!”“缺厚羽绒服?最迟11月买回来!”这些琐碎记录,成为最温暖的守护密码,稳稳撑起特殊孩子的成长晴空。
聚力赋能,激活源头活水
代表们深知,协同育人并非“独角戏”,核心在于打破学校教育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充分激活、唤醒家庭、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
“教育不能困在课本里!”县人大教科文卫委负责人说。
在人大持续督办下,261名“法治班主任”让枯燥法条生动起来;1.44万“小红帽”志愿者累计服务2.6万小时,奉献精神在实践中扎根;“136德育”“3344家长督学”等20多种特色课程,在代表、老师、家长的“头脑风暴”中破茧而出,教育的边界延展开来……
面对“家长缺方法”的普遍难题,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度融入“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近年来,县内400余名市县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进近6000户家庭,“跟着访、陪着聊”,倾听困惑,传递理念。更令人眼前一亮的是,代表创新提出“积分制家长履责评价”建议——家长学习知识、参加会议都能攒积分,“星级家长”成为新追求,“最美家庭”树榜样,监护约谈划底线。家长漆大姐的转变颇具代表性:“以前孩子闹脾气只会吼,现在知道蹲下来听他说他的想法了。”
“学生课后得有地方去、有事情做!”代表们的呼声直指痛点。在人大专题调研、建议督办下,卓筒井遗址的厚重、象山书院的书香、土门垭枳壳基地的田园、汉陶博物馆的古艺,纷纷变身“大课堂”;图书馆、博物馆、企业车间、社区“童伴之家”、心理咨询室敞开怀抱,成为“第二课堂”;非遗文化有人传习,暑期安全有人托管,孩子“微心愿”有爱心企业认领,曾经困扰校园周边的网吧和低俗摊点,也在代表们的强力督办下销声匿迹。看着孩子们在社会资源的滋养中健康成长,刘兵、昝波等代表欣慰道:“提的建议,跑得一趟,值了!”

固本培元,播撒持久阳光
要让协同育人的暖阳持续照耀,必须筑牢长效根基,让这份关爱持续传递。
县人大常委会建议并推动培养4640多名基层育人骨干和185名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锻造了一支专业素养过硬的教育队伍。督导教育部门联合国家开放大学、成都名校、家长学习网等,开通专家热线,设立“家长接待日”,线上线下融合发力,21.5万人次家长接受了“科学带娃”的理念洗礼,从“歇斯底里”走向“俯身倾听”。
同时,推动整合本土文化、农耕资源,35个集研学、劳动、科技于一体的实践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社区“童心港湾”添置了新书成为“快乐驿站”;校园家长学生论坛热火朝天。这些精心打造的“多元阵地”,已惠及家长和学生超5万人次,让孩子的课后时光色彩斑斓。
好项目离不开真金白银。县人大常委会不仅建言,更严管“钱袋子”。推动县级财政专门设立278.8万元“协同育人专项资金”,撬动爱心企业联盟、江苏苏博特公司、大英农商银行等踊跃捐款,汇聚资金超千万元。人大全程紧盯资金流向,确保每一分“育娃钱”都精准滴灌到孩子成长的根脉上。
“人大不直接教书,但能把学校、家庭、社会的劲儿,拧成一股绳。”县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说。正是这股由人大精准发力凝聚的合力,如同和煦的阳光,滋养着大英的每一棵“春苗”。从破局织网到激活赋能,再到固本强基,大英人大以务实的担当,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路上,写下了充满力量与温度的履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