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省人大教科文卫委要求,德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及时开展工作调研,了解我市有关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工作相关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成效现状
(一)推进巴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共建世界旅游目的地。一是大力推进三星堆-金沙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投入1000万元面向全球征集新馆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经业内顶级专家3轮评审论证,确定了以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牵头设计的“堆列三星”方案。今年3月29日,三星堆博物新馆正式开工建设,项目建筑面积5.44万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4.33亿元。目前项目正在进行主体钢结构施工;新馆展陈内容设计招标工作已结束,展陈大纲方案已初步完成;同步启动智慧博物馆体系建设。预计2023年底建成新馆并对外开放。二是有序推进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21年,省人大常委会牵头起草《四川省三星堆遗址保护条例》,并于9月1日颁布实施,为三星堆遗址保护提供了重要法规依据。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修编的《三星堆遗址保护规划》、省考古院牵头编制的《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已形成初步成果。对保护区范围内已存在的影响文物安全、与三星堆遗址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不协调的建(构)筑物进行拆迁治理,已搬迁居民321户、1070人,拆除企业3家、农家乐4个。三星堆遗址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安防系统等项目获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复,正在开展施工设计。2021年12月,三星堆遗址管委会与金沙遗址博物馆签署了共同推动申遗合作协议,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研究、陈列展览、宣传推广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进古蜀文明遗产保护与传承。三是为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三星堆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总体方案》(川委厅〔2022〕6号)精神,全力打好拼经济搞建设攻坚战,擦亮三星堆金字招牌,我市制定了《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工作方案》,成立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三星堆文化领旅游发展区规策划、三星堆新场馆、三星堆传播研究中心、三星堆多元酒店集群、三星堆特色文化街区、三星堆精品主题演艺等十大工程,大力推进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项目打造。9月27日,我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面向全球征集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策规划,策规划征集工作共投入1400万元。
(二)共塑巴蜀文旅走廊品牌形象,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一是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3次直播三星堆祭祀坑考古新发现,新华社等主流媒体持续报道,全网播放量超3亿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500亿次。二是举办“走进三星堆·读懂中华文明”主题活动,三星堆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文物局授予“走读中国”首个体验基地。持续举办三星堆文物全国巡展,三星堆文物输出展览共9个。录制《国家宝藏(第三季)》《万里走单骑》等节目,推出《三星堆荣耀觉醒》少儿动画,推出全球文博领域首部MR导览类电影《古蜀幻地第一章——青铜神树》。三是与腾讯等知名企业联合开发5大系列400余种文创产品,文创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2021年,三星堆接待游客146.9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分别较2019年增长1.4倍、2.5倍。四是联合成眉资四市文旅部门设计推出红色精神、乡村振兴、巴蜀文化、世界瑰宝、游学研学五大主题共11条 “成德眉资暨成都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并以打造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为切入点,策划组织以“成德文旅同城化,共建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题的成德文旅同城化集中宣传。
(三)抢抓巴蜀走廊共建机遇,有力推进文旅项目建设。
2022年,我市重点围绕“四个一批”,统筹推进全市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一是加快推进一批在建项目。今年,全市在建重点文旅项目共计16个,总投资约246.79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3.91亿元,截至8月已完成投资27.25亿元,完成率80.37%,圆满完成预期目标。二是积极推动一批开工项目。1月,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8.2亿元,预计2023年5月对外运营;2021年省旅投会上我市签约7个项目,目前旌阳孝廉文化教育基地、沼源文化村、三星堆景区配套设施提升等3个项目已开工建设,计划总投资12.4亿元。三是谋划包装一批招商项目。重点策划了龙门山“熊猫伴居”养心之旅、三星堆古蜀文明未来之旅、龙泉山“谜谷寻踪”探索之旅等7大类规划项目。重点推出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孝泉文化古镇游、继光湖生态康养旅游区等10个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印制《德阳文旅项目推介手册》。四是策划争取一批包债项目。积极支持文旅项目申报地方专项债,截至目前,德阳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一期)等5个文旅项目成功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共计3.58亿元。
(四)依托巴蜀文化走廊平台,有序推进艺术交流公共服务互动共享。一是组织成德两地街头艺人齐聚德阳、联袂演出,助推成德两地街头艺术交流互动;组织大型民族歌剧《同心结》、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等优秀剧目赴成都演出,丰富了群众文艺舞台。组织开展“成渝德眉资”少儿美术、书法作品精品展、“成都文化四季风•音乐消夏”少儿才艺大赛等展演活动,推动成都都市圈文旅交流联动。二是主动对接省旅投、成都文旅集团、华侨城西部投资等龙头企业与市文旅集团共同参与德阳文旅项目开发、建设和打造;借鉴成都“金沙大讲堂”成功经验,办好德阳“文庙大讲堂”;积极落实《“成德眉资”公共图书馆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依托图书集群管理系统和社保卡“一卡通”应用框架进行平台对接和数据对接,实现了“成德眉资”图书异地通借通还服务,深化成都都市圈公共文化服务合作。
(五)共建巴蜀走廊精品文旅项目,持续推进各级品牌创建成效显著。一是指导绵竹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什邡市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先县),目前,两县已完成公示。二是指导孝泉大孝故里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川西关口景区、神瀑沟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剑南春森林公园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三是指导广汉市连山镇沙田村、绵竹市清平镇圆包村、绵竹市孝德镇年俗村、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荣获第三批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四是指导绵竹市清平镇获评“天府旅游名镇”;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获评“天府旅游名村”。五是积极开展“德阳市市级名品”评审工作,三星堆文创·研学系列、中华年画酒、玫瑰时光系列产品、明富大漆·漆器工艺品等9个产品获得“德阳市市级名品”称号。
二、存在问题
(一)顶层设计需进一步完善。无论是文旅融合发展,还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目前都尚欠缺成熟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难以指导成德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同时受疫情影响,振兴文旅经济成为十分严峻的课题,成德文旅部门在克服惯性思维,解决文旅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统筹协调。
(二)全域旅游缺乏整体谋划。吸引游客方面,德阳一日游等短途旅游活动较为盛行,过夜游客很少。文旅产品方面,未充分发挥德阳的地方优势,开发出系列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文旅产业要素方面,旅游产业链条短,旅游消费集中表现为“门票经济”“观光经济”。文旅基础设施方面,文博中心建设遥遥无期,城市文旅综合服务功能不强,“吃、住、行、游、购、娱”等综合配套服务能力不足。
(三)政策保障难以落地。政策制定没有兼顾到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层面,特别是规划布局、人才、土地、税收、金融、法制等方面的文旅产业政策与文旅产业战略契合度不高。资金保障不足,在文旅产业投入上没有实现与财政同步增长,用于文旅产业的经费占比较低。重大项目能级不足,上百亿元的项目几乎没有,尚未形成具有影响力、标志性的“德阳产能”。
(四)特大城市虹吸效应明显。成都作为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虹吸和溢出效应同时存在,但就目前来看,成德两地还处于竞相发展阶段,虹吸效应大于溢出效应。目前成都在产业、项目、文创、旅游等方面仍然“吃不饱”,虹吸效应仍较大。
(五)外部同质竞争持续加剧。成都发展战略主要是产业向东、城市向南,眉山有天府新区,资阳临近天府国际机场、有临空经济区;而德阳位于成都的东北方向,与成都发展重点的契合度较低。同时,成都都市圈层的各城市都在抢资源、抢资金、抢项目、抢人才,如眉山实施“全球招商”,近年累计引进乐高乐园旅游文化区等高端优质项目313个,总投资超8700亿元,而德阳在引进重大项目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三、对策建议
未来,我市将从五个方面持续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发展。
(一)做强“一核一带”。一是持续推进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落地一批标志性、引领性、枢纽性重大文旅项目,形成具有中国气度、国际形象的超级IP,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化建设的重大示范工程和世界文旅目的地核心引领工程。二是紧紧围绕“建设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和“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推进旅游交通、旅游产品、精品线路、市场营销、文化建设“五个一体化”。交通上,加强与成都轨道交通对接、公路网互联互通、成德交通通勤功能、空中交通联动等,构建半小时文旅经济圈;产品上,与成都共建龙泉山山地户外运动休闲带、龙门山运动康养度假产业带、古蜀文化旅游产品、三线探秘文化体验等产品体系,推动文旅产品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充分利用文创IP,积极促进存量资产转化和品牌发展,不断拓展文旅下沉市场、逐步实现融投一体化,全力推动我市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线路上,打造“两汉三国、秦蜀古道”“大九环线”“成德遂渝”三大旅游黄金走廊,推进“大遗址”“大熊猫”“大灌区”“大蜀道”“大九寨”五大主体旅游线路,推进“天府品牌”建设。市场营销上,联合成德眉资,共建市场营销平台、策划一批营销产品、实现国际营销联合捆绑,重点推广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天府文化。文化建设上,携手推动共建文化事业、实现共建共享,建成包括星光大道、德阳之眼、戏剧演艺区、电影圆梦区、文化聚会区、地下停车场及配套设施等在内的德阳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新建德阳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补短提能”,加强成都都市圈公共服务文化水平。
(二)融合“两山两环”。以龙门山、龙泉山为纽带,加快推进龙门山、龙泉山旅游环线建设,与成都市共建生态旅游联动发展区。沿龙门山区域:加快推进德(阳)阿(坝)公路、德阿高速、成都外环铁路及相关国省干线、快速通道等规划建设,形成“都江堰—彭州—什邡—绵竹—安县—北川”大龙门山旅游风景道。整合什邡、绵竹两市旅游资源,推动龙门山轨道旅游环线、山地公路旅游环线及低空旅游路线共建共享,发展中高山生态旅游康养、沿山赏花休闲观光等,打造成德同城国际化慢生活山地休闲旅游目的地。环龙泉山区域:依托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重点打造石林谷旅游区,串联芍药谷、石泉湖、辑庆山樱花等资源,推进华强湖、旌湖、梨花湖、东湖、玄珠湖等五大湖区建设,加快推进崴螺山省级森林公园、荷韵龙居等项目建设。加快龙泉山四个丘陵乡镇旅体融合、农旅融合进程,建设以徒步穿越、户外露营、汽车营地、自行车骑游等为重点的户外运动基地,并融入养老、观光、度假等康养项目,打造沿山生态旅游带,建立环大成都中心城区田园生态运动休闲旅游带。
(三)共建“三城三都”。一方面,积极融入成都“三城三都”建设,扩大“三九大”品牌影响力,共建“大遗址、大九寨、大熊猫、大灌区”等文旅发展联盟,深度开发三星堆-金沙遗址、沿龙门山旅游带、环龙泉山旅游带等旅游核心产品,积极参与举办全省“1+N”品牌节会、打造区域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实施景区游客互送、传统文化振兴、文旅廊道建设等区域文旅协作行动。另一方面,围绕“三城三都”建设,深化“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等合作,提升“节会展演赛”等合作水平,强化功能补位,重点开发文化体验、休闲康养、山地运动、年俗年味、温泉度假等产品,做优假日经济,形成与成德眉资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的态势,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天府韵的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
(四)完善“三大机制”。结合《德阳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分工,重点推动区域合作机制、项目推进机制、宣传推广机制建设,推进成德眉资文旅一体化同城化发展。强化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工作对接制度,建立工作台账,定期通报工作推进情况,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联动共抓机制。突出项目推进机制。坚持“项目制+清单制+责任制”管理,明确项目合作清单,确保工程化、项目化推进,强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聚力打造一批四川文旅“拳头”产品。共建宣传营销机制。联合开展境内外文旅推介重大活动,加强成德眉资文旅部门的官方微信、微博以及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宣传同城化城市的旅游资源、精品旅游线路等,共同提升重大文旅活动规模和影响力。
(五)打造“八大精品”。围绕“大成都”,依托于成都、德阳中心城区城市近郊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市场优势,围绕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一环路区域,大力发展都市游、乡村游、近郊游、节假游等旅游产品,打造城郊旅游常态化消费空间,形成优势互补的推动我市文旅产业全面融入环成都文化旅游经济带。围绕“大遗址”,统筹推进三星堆博物馆群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文化产业园区“三位一体”建设,推动三星堆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极申报三星堆国家5A级旅游景区,立体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让三星堆名扬四海,享誉全球。围绕“大熊猫”,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依托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和绵竹熊猫谷项目,携手成都、都江堰、九寨沟、平武等地区,重点打造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路和大熊猫精品乐园旅游线路,树立我市“野趣熊猫家园”新名片。围绕“大九寨”,深入挖掘我市龙门山片区地质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加快我市龙门山片区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度假区等建设,联动九寨沟、平武、江油、茂县、汶川、松潘等地区民族文化风情,打造“大九寨”文化体验、生态观光旅游线路。围绕“大峨眉”,强化成都周边城市合作,利用峨眉山、乐山大佛、三苏祠等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提升合作的深度、高度和广度。围绕“大灌区”,以“大灌区”农耕文明为主线,深入挖掘李冰陵、大王庙与都江堰的历史关系,做强李冰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形成水利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围绕“大蜀道”,利用罗江白马关、什邡金带河马足井遗址、绵竹诸葛双忠祠等与广元剑门关,加强与川陕甘渝四地蜀道文旅资源链接,协同打造蜀道三国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围绕“大三线”,依托金鑫老工厂区、冶轴文创园、东汽工业地震遗址、什邡雪茄烟厂、蓝剑水厂、绵竹酒厂等为核心资源,深入挖掘“三线”工业文化内涵,打造工业旅游聚集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做强做优我市工业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