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四川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关于开展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题调研的函》要求,宜宾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余继红率队,组织座谈,实地调研,参与活动,多渠道了解我市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有关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宜宾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情况
(一)主动融入,落实规划成效逐步显现。一是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之一,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是涉及的42个市、县(区)做好有关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围绕建设全国文化旅游发展创新高地、全国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样板、世界级休闲旅游胜地的建设定位,以及共同构建“双核、三带、七区、多线”的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等要求,宜宾市在长江上游生态文化旅游带、民俗文化与江河风光旅游协同发展区、“五横五纵”旅游通道、生态旅游大环线等建设中,突出重点,多点发力,强力推进,新建成市博物院、市文化馆、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等场馆设施,高标准完成赵一曼纪念馆修缮和展陈提升,丰富南溪古街、冠英古街业态及文化活动,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川宜宾段)相关项目建设,全力支持李庄古镇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蜀南竹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兴文石海景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五粮液景区创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龙头山城市森林公园、文脉大道等项目加快推进,文化遗产、自然资源得到更好保护利用,酿酒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特色产业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发展域内长江、岷江、金沙江沿线自然观光、人文旅游、民俗旅游、红色旅游,强力推进铁路、公路、水路交通项目及自驾游露营基地、旅游宾馆建设,内外旅游交通体系、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有力促进旅游休闲城市建设,为后续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相互促进的联动发展新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配套政策推动发展。近年来,全市先后出台文旅品牌创建、市场主体培育、要素配套建设、文创产品开发、文旅市场提振、文旅人才培育等6个方面46条文旅支持政策,尤其是通过采取每年发放“宜宾文旅惠民消费券”、文旅企业贷款贴息、旅游专线班车运营补贴、文创旅创商品精品店运营补贴、营业性演出活动奖补等措施,今年又出台的《宜宾市2022年文旅企业纾困十条措施》,助力文旅企业发展解难,促进文旅市场复苏、发展,为宜宾参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提供有力政策支撑。三是打造品牌提升质效。旅游精品建设持续推进,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特色旅游发展成效初显。仅2022年,已有五粮液景区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公示名录,赵一曼纪念馆入选教育部等部门颁布的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育基地,赵一曼故居被命名为“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基地”,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列入四川首批30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名单,李庄古镇景区荣获首批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蜀南竹海旅游度假区被批准为全国康养旅游基地,1条旅游线路入选文旅部、共青团中央联合推出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冠英古街创建为“2021年省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项目”,金喜来生态酒谷入选“2022年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新创4A景区1个、第四批天府旅游命名县、候选县各1个、天府旅游名镇1个、天府旅游名村2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个,新增省级研学旅行实践基地5个、营地1个,长宁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
(二)积极作为,搭建联盟平台促进协作。一是成立了川南渝西文化旅游营销联盟、川南渝西公共图书馆联盟,签署了《川南渝西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协作备忘录》,通过平台联建、活动联办、品牌联创、资源联整,搭建多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长效运行机制,努力提升川渝两地文化旅游资源辐射力和影响力。文化旅游联盟共推川南渝西文化旅游大环线,常态化开展旅游营销文化交流等活动;公共图书馆联盟在资源建设、馆际互借、文化惠民、馆员培养、全民阅读推广等方面展开更广泛合作,实现七市区公共图书馆业务协同、集群服务;文旅市场执法协作在执法队伍培训、执法办案联动、执法信息互通等方面开展合作,先后与成都、泸州、内江等地分别开展执法培训、执法交流活动。二是组建“大竹海”文旅发展联盟。该联盟自2020年在我市长宁县成立以来,吸纳川滇黔渝40个县(市、区)参与,围绕我省确定的建设“大竹海”等“十大”文旅品牌要求,立足发挥川渝丰富的竹种资源优势,聚焦挖掘巴蜀文化底蕴、文旅资源核心价值,推动信息共享、项目共促、品牌共建、客源共推、市场共治,共同打造红色旅游、生态康养、研学教育等旅游环线,开发一日游、三日游、五日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在提升旅游品牌、品质,拓展旅游消费市场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我市竹资源富集地长宁县、兴文县相继任理事长单位,2021年开始,已连续两年举办中国(兴文)创新竹日用品峰会,促进竹资源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三是成立长江上游区域城市文旅演艺联盟。2020年10月,川南经济一体化发展文旅演艺交流暨长江上游区域城市文旅演艺联盟成立大会在长宁竹海召开,重庆、遵义、成都、广安、德阳、泸州、眉山、内江、南充、雅安、自贡、宜宾共12个城市的文旅演艺公司参加。各成员对原创剧(节)目到联盟其它市州开展公益性交流、协商合作打造剧目、共同开展艺术普及培训、开发研学项目等内容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长江上游区域文旅演艺成立大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近年来在框架协议内宜宾市率先启动川剧大幕戏《梅女》、话剧《雾中灯塔》在成都、内江、自贡巡演工作。四是成立川滇黔渝市州文艺院团联盟。重庆市永川区文化委中心、昆明市民族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所、自贡市川剧中心、内江市艺术交流发展中心、毕节市乌蒙演艺集团、凉山州歌舞团、昭通市文化艺术剧院歌舞团、六盘水市凉都大剧院、遵义市文化馆、宜宾市酒都艺术研究院等11家文艺院团,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统一沟通平台和即时沟通机制,每年定期由各院团在统一平台上告知当年度演出计划,包括但不限于原创剧目演出及引进剧目演出,共享演出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所在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和辐射。
(三)形式多样,广泛开展文旅交流活动。一是全力承办重要活动。如2021年承办第十一届中国竹文化节,活动期间围绕保护竹资源、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壮大竹经济,组织开展 “6+N”活动,邀请川渝两地19件非遗项目参展。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川渝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在宜宾市博物院举办,期间举办的“第二届巴山蜀水博物馆文创展”“花开并蒂—巴蜀青铜文明特展”,汇集川渝地区50余家博物馆4000余件(套)文创产品,20家文博单位精品青铜器200件(套),充分展示了成渝地区文创产品开发特色和成果,体现了巴蜀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促进。成功承办第十届四川国际自驾游交易博览会暨2022年“中国旅游日”四川省分会场活动,自驾游露营基地,线上线下宣传全省、宜宾自驾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成果。二是积极参加专题活动。如今年通过参与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展示推介四川、宜宾文旅资源,展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丰富内涵;参加重庆市举办的“2022重庆国际都市文旅消费节”,宜宾等四川四地市与重庆三个市区,以川南渝西文旅营销联盟展馆、联手推出十余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等形式,展示推广文旅项目、旅游目的地、文创旅游产品,努力实现联盟共同营销效果最大化;组织两名选手参与四川省第三届红色故事讲解员职业技能大赛,分获四川省红色故事金牌讲解员、红色故事优秀志愿讲解员;积极参加“川渝一家亲—景区惠民游”活动。此外,近年来还组织参加了四川省委宣传部、重庆市委宣传部、四川省文旅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联合举办的“信仰的力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川渝“阅读之星”诵读活动。参加川渝地区地方文献共建共享暨少儿阅读推广活动研讨交流会、地方文献馆际交流会”。推动社保卡与公共图书馆借阅功能对接,市及各县(区)图书馆已基本实现社保卡与图书馆借阅功能对接工作。三是联动开展特色活动。如2020年邀请重庆市荣昌区、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文旅委来宜开展重庆“大篷车”走进宜宾市文化旅游宣传活动,采用旅游推介、非遗展示、文艺表演等形式,助推两地旅游资源推介及群众文化交流。2021年川渝长江嘉陵江流域文艺联盟“两江文脉•红色巴蜀”文艺采风创作活动启动仪式在宜举办,同时发布4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21年宜宾、泸州、雅安、合川、江津联合举办“成渝地•巴蜀情”专场音乐会,来自五地的演奏者同台演出,并就五地工作协同、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商议以整合各地优秀的文旅资源为重点,在文化活动、文艺创作、展览展示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文化交流,推动五地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22年,与重庆市江津区、泸州市联合举办2022年川渝新春云享音乐会,三地媒体、网易七城市点同步播出,近千万人观看。选送作品参加成渝12个城市文广旅游部门、文化馆主办、承办的川南渝西美术书法作品联展。引入成都爱乐合唱团,举办“合唱思维.经典国语电影音乐专场音乐会”,宜宾市文化馆成为四川音乐学院声乐歌剧学院艺术实践基地。四是突出特色举办活动。如依托白酒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白酒产业发展优势,定期举办节事活动,并不断创新探索,扩大影响,如2021年在宜举办中国国际名酒博览会,期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发布了“考古五粮液”项目成果。2021年组织“长江首城 大美宜宾”摄影巡展活动,赴成都、重庆、毕节、遵义、钦州、防城港等友好城市进行线上线下展出,吸引川渝及周边省市市民认识宜宾、了解宜宾、走进宜宾,从一个侧面了解巴蜀文化的特色、内涵。五是深化景区、品牌推广合作。如我市与重庆市永川区签署旅游战略协议,李庄古镇与永川区松溉古镇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两地联动乐和乐都、蜀南竹海等10家重点旅游景区和名豪国际酒店、竹海世外桃源度假酒店等多家旅游企业,针对双方市民推出景区门票最低2折、酒店价格最低2折等16项大力度的互惠政策,激发两地市民旅游热情。峨眉山景区、乐山大佛、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四大景区先后联合推出“川南四海”品牌营销,在重庆市场开展网络媒体宣传推广。2020年、2021年我市连续两年组织景区、文创企业,赴重庆荣昌区参加“重庆好礼”旅游商品大赛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旅游商品交流展示大会,进一步加强川渝合作,传播、推广我市文旅发展新成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旅线路还不够精致。川渝两地文旅资源丰富,禀赋高、数量多、品质高,拥有8项世界遗产、3个世界地质公园、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等,但由于过去联动发展不足,旅游通道体系等文旅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精品文旅线路设计、打造、品质等各方面还有极大提升空间。而宜宾作为其中的重要城市,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尚无世界遗产、5A级景区、一级博物馆,唯一的世界地质公园兴文石海优势发挥不足,近年来全市虽然设计推出了多条市内游线路,但古镇、喀斯特地貌、竹海、酒文化等主推产品,全国、川渝等类似资源较多,如成贵铁路通车后,兴文石海与贵州毕节5A景区织金洞系同类资源,虽具有地表石林、天坑、地下溶洞三绝共生的特点,也存在一定同质化,市场竞争较大,加之疫情影响引流较难,受资金、规划制约,部分旅游项目推进滞后。
二是文化交流还不够深入。42城市常态开展联系沟通、交流合作的条件还不完善。充分利用川渝两地考古成果、博物馆文物、学术研究成果,深入挖掘巴蜀文明渊源,联动开展巴蜀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在整合力量、突出重点等方面有待加强。跨区域共建共享、相互推广文旅产品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巴蜀文旅走廊和长江经济带建设融合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创新,宜宾文旅特色在西南以及全国的影响力不足。
三是文旅品牌还不够响亮。文旅宣传平台建设还需进一步深化,巴蜀人文精神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城市文化体验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城市文旅业态活动还需进一步丰富,城市旅游服务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工作建议
(一)文旅线路方面。积极探索144小时过境免签“蓉进渝出”“渝进蓉出”游客互送机制;依托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契机,支持长江首城--宜宾建设长江博物馆,联合成都、乐山等岷江上游城市,以及泸州、江津、永川、涪陵、万州等江城,串联沿线世界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等资源,协调举办“长江文物特展”或巡展等,同步推进生态修复与升级文旅服务,打造长江文化体验游精品线路;优势互补,突出特色,结合研学旅行等市场需求,打造川渝两地世界地质公园精品线路;依托蜀南竹海等竹资源风景区,打造大竹海风情旅游线路,做实生态康养旅游;打造沿长江酒文化体验之旅,整合五粮液、泸州老窖、江津老白干、万州诗仙太白酒等,充分发挥沿线城市白酒历史文化资源、白酒产业发展优势,形成醉美酒乡特色文旅产品;打造长江上游古镇之旅,整合李庄古镇、江津白沙古镇、重庆北碚金刚碑、重庆两江国际影视城等历史文化名镇、历史建筑资源,让游客有更好的沉浸式深度体验。
(二)文化交流方面。结合川渝两地文旅资源实际情况,推进文旅深度交流合作,协同推进巴蜀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以及各地文旅资源的相互推广。持续开展旅游营销联盟、文旅演艺联盟、博物馆联盟等合作活动,推动建立图书馆联盟、文化馆联盟,实现文旅资源共享、互联互通。扩大川南渝西等文旅联盟影响力,共创、做实、叫响巴蜀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积极拓展城市之间交流合作,共同开展长江文化保护利用研究,推动长江上游考古调查与研究、长江上游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展示利用。共同推进文物保护创新,开放文物保护利用领域,鼓励、扶持川渝社会资本通过“认养”“领养”等方式参与文物保护与展示利用,探索文物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精心策划文艺演出、精品展览、资源互推互荐等活动,促进市场共建、客源互换,扩大客源市场,推进文旅资源优势互补、产业协同创新、合作平台共建,积极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吸引各方共同参与文旅产业发展,形成全国性影响。
(三)文旅品牌方面。全力实施政府主导、企业联盟、文旅融合、媒体跟进的“四位一体”宣传推广策略,抓好顶层设计,强化“一盘棋”思想,整合省市县几级媒体资源,“图文博”馆等平台资源,网络大V、博主等流量资源,构建“市+县”“政府+企业+公众”“文化+旅游”“线上+线下”等联动推广模式,通过文字、视频、图书、画册、歌曲、欢迎短信等多形式,不断提升川渝、宜宾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主流媒体、新媒体等媒体资源和“图文博”馆等平台资源以及导游、讲解员等人才资源,通过文字、视频、图书、画册、歌曲、舞蹈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推广巴蜀人文精神,讲好巴蜀故事,扩大巴蜀文化的辐射面、渗透度和影响力。推进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文化宣传进文博场馆、进旅游景区。持续对川渝核心客源市场以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客源市场开展宣传推广,大力宣传川渝42城市美食、景观、文创等系列品牌,联动开展42城市城市形象、文旅宣传,综合利用川渝两地有一定知名度、影响力的节事活动,不断彰显巴蜀文旅走廊各城市独具魅力的文旅精品。
此外,建议两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力量,联动开展巴蜀文化、长江流域文化等重点课题研究,支持推动以五粮液、泸州老窖等具有代表性的白酒酿酒作坊、白酒酿造技艺等白酒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强两省长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地方立法协同;推动建立健全“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和财政经费配套措施,并强化刚性约束,进一步加强城乡文物保护;努力保障旅游建设项目用地需求,完善具体支持扶持机制;定期对规划实施开展评估、监测,确保规划落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