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因其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在四川,8.7%的幅员面积为湿地。在1998年启动实施的我省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中,沼泽湿地占全省湿地面积的30%以上。10多年过去了,素以“千河之省”为名的四川现在有多少湿地资源?还有哪些未知的湿地区域?
3月6日,我省启动实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计划今年内将查清全省湿地的 “家底”,“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的湿地保护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看来,这不仅仅是一个统计数据的过程,更要在其中发现问题,找出对策。
现状:湿地面临三个“危险”
“自然湿地转化为人工湿地在增多,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下降,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在启动会上,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介绍说,目前我国湿地面临着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从2008年起,国家启动实施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目前已有6个省份完成了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吉林和广东的湿地面积在进一步减少,黑龙江、江苏和天津虽然湿地面积没有减少,但湿地效益和功能还在下降。
四川的情况如何?即日启动的全省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就将对此进行摸底。
与第一调查不同,此次调查的“起调”面积作出了调整,面积在8公顷及以上的湿地都将进行调查,而在第一次全国性的调查时,100公顷及以上的才进入调查范围,“按照《湿地公约》,8公顷以上的湿地能够提供生态服务功能了。”马广仁说。
这种调整,凸显了湿地保护形势的日益严峻和重要性。
事实上,目前国内已有11个省、自治区出台了地方湿地保护条例,《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也于2010年10月1日开始施行。但湿地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当前湿地日益成为旅游热点资源,如何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异常重要。马广仁说,“尽快推动国家层面的湿地立法、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我省湿地保护正日益严格。地处红原的日干乔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该保护区完成了湿地生态恢复试验项目,填堵了2处沟渠、生态补水1520立方米,恢复湿地面积达3000亩。
调查:年底建立我省湿地资源数据库
“四川是一个高原湿地和沼泽湿地比较集中的地区,与第一次调查相比,预计沼泽面积将增加,但同时调查的难度也加大了。”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副院长唐小平说。
难度主要是因为 “起调”面积降到8公顷。本次调查将采取卫星照片解译和野外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一般的湿地区域,将从面积、类型、分布、植被类型、主要优势植物和保护管理现状等对湿地进行调查。
省湿地保护中心主任顾海军介绍,在重点调查区域,将进行更详细的调查,包括湿地水环境要素,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布及生境状况,湿地利用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受威胁状况等。
重点调查区域要符合哪些条件?
列入《湿地公约》的国际性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省唯一的一个;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的,泸沽湖、九寨沟和若尔盖高原沼泽湿地。还有全省目前建有的53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个湿地公园,“还包括我省特有类型的湿地、特有濒危保护物种分布的湿地以及面积在10000公顷及以上的湿地和水库等。”
据悉,调查将在划分出来的210个湿地区进行,其中有73个重点调查区。今年4月—10月,将完成全省湿地资源的野外调查,全面摸清我省湿地资源的家底,同期还将开展水鸟调查、鱼类调查等几项专项调查,年底将形成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报告,建立起湿地资源数据库。
省林业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我省湿地资源调查区划的关键地区在三州,“这个区域是高原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的集中分布地,湿地资源十分丰富。”
□本报记者 刘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