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报道组
世界上第一只大熊猫在这里发现,茶马古道上的拐子窝讲述着悠远的历史。
3月30日,“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报道团从眉山洪雅出发,前往雅安。沿大渡河逆流而上,近7小时车程后,到达汉源乌斯河镇。此时的汉源春雨绵绵,恰如齐白石所描绘的,“家在清风雅雨间”。
大渡河逶迤磅礴,青衣江秀丽婉约。两条母亲河滋养出一个 “绿色”雅安。三天的行程中,采访团深入灾后重建的新农村、参观工业园区内的循环经济、走进乡村生态旅游点……一曲绿色交响,引人驻足聆听。
看重建——538个项目促“起立”“起跳”
3月30日下午,采访团来到汉源县安乐乡红岩村。濛濛细雨中,山路两旁树上挂的黄果柑十分惹眼。
这个村子海拔1000米,盘山路绕了十几个弯。“路是2010年修的,以前都是泥巴路。”村支书华锦说。盛产黄果柑的红岩村,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震后村民重修了房屋,通往山下的道路也得以硬化,卖果子更方便。种黄果柑尝到甜头的村民,现在又尝试“立体林业”,引进养殖公司,在果树下养殖乌骨鸡。“以后还要搞农家乐。”
重建中,整个安乐乡的基础设施都有改善,通村硬化路达到19公里。乡党委书记罗士茂介绍,全乡已发展黄果柑6000多亩,3000多亩处于盛果期,产量达到1050万公斤。
走进汉源新县城所在地萝卜岗,一座座新建筑随地势起伏,错落有致。
新县城东区,高达40.2米的汉源文化大厦很醒目,“大河作证”四个大字诉说着对湖北援建的感激之情。登上大楼平台,汉源电视台副台长李晓玲告诉记者:“这个大厦集文化馆、图书馆和博览馆为一体,800平方米的演播大厅已投入使用,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离文化大厦不远,是新建成的体育馆。1.3万平方米的场馆内配备了齐全的运动设施。“体育馆使用玻璃幕墙,室内采光率达60%,白天几乎不用开灯。”县体育局副局长黄朝虎介绍。
汉源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达538个,总投资116亿元,民生项目投资占73.95%。“雅西高速就要开通,将为汉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旅游资源的汉源,渴望融入成都、链接攀西。”李晓玲说。
看工业——新材料新能源企业扎了根
丰富的资源如何利用,是一道“绿色”命题。被称为“天府之肺”的雅安,近年来确定绿色经济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方向。
作为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大渡河瀑布沟水电站总装机容量360万千瓦,如今6台机组全力发电,“去年发电120亿度,在四川已投产水电站中发电量最大。”国电大渡河瀑布沟水力发电总厂厂长周业荣说。
在雅安工业园,采访团一行参观两个新材料新能源企业,看绿色产业如何扎根发展。
走进九晶(雅安)电子材料公司第一生产车间,40台单晶硅炉满负荷生产。去年4季度以来光伏产业不景气,但公司今年的订单已排到了9月。“公司与日本三菱开展合作,利用其海外销售和采购渠道,拓展销售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公司总经理助理阳斌说。
相距不远的四川中雅科技公司生产车间里,一张张只有110微米厚的电极箔通过多种工序生产出来。“别小看这薄薄的箔片,变频空调里用上它,每年可节约700度电。”公司副总经理徐中揭秘。该项目一二期已建成,年产能1200万平方米,销售额达7.5亿元,产品出口到日本、韩国、美国、巴西等市场。
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雅安工业园以新能源新材料和机械加工为主导产业,着力培育多晶硅和光伏产业集群,一批关联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项目相继进入园区,串联起“水电资源—金属硅—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组件—LED新光源”的光伏产业链,去年产值达到42亿元。
以这个工业园为代表,清洁能源产业、特色农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成为支撑雅安可持续发展的增长点。
看民生——绿色“金子”惠及千家万户
4月1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二郎山下的天全县紫石乡紫石关村,这个昔日茶马古道的小驿站2000年起实行退耕还林,村民把生计放在乡村旅游上,如今80多家农家乐年接待游客6000多人次,村民人均收入7000多元。
“我家新修的两层小楼5月将投入使用,刚才接到成都游客的预订电话。”村民韩煜强说,每年光接待游客就可收入10万元。村支书马怀礼介绍说,今年要打造新村聚居点,建更大规模、更标准的农家乐,8月底前可完成基础设施建设。
雅安做好生态农业大文章,让绿色资源像金子一样流动起来,惠及千家万户。
天全河珍稀鱼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救护中心里,西伯利亚鲟、大鲵等珍稀鱼类在冷水池里游来游去。这里不仅开展名特优鱼类人工繁殖研究,还与一家渔业公司签订意向协议,准备建上百亩冷水鱼产业园区,从事高山冷水性鱼类规模化养殖及深加工。项目总投资近800万元,建成后预计年产冷水鱼苗1000万尾,鱼肉加工品2000吨,年产值近5亿元。
“通过园区建设,带动当地及周边冷水性鱼类养殖和休闲渔业等。”天全县水务局水产组组长刘翼说,全县规划发展冷水鱼养殖700多亩,发展冷水鱼养殖加工产业。
走进“仙茶故乡”名山双河乡骑龙村,2000多亩茶园漫山遍野。刚从务工地赶回的村民张克忠,正在茶园里采摘鲜叶。这个村以茶叶产业为主业,去年人均收入达9150元。“震后,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立体增效农业,在茶园里种桂花和梨树等。”乡党委书记罗红飞说,全乡着力发展观光旅游,万亩生态观光茶园被取名为“绿色仙踪”。
名山县茶园已超过30万亩,建成4个万亩亿元示范区,茶叶总产量近4.2万吨,去年鲜叶产值达12.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