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一大早,郭成钧乘坐摩托车来到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印河村1组,就该镇人大代表廖建超出资5万元为村民建提灌站有关情况,走访当地村民。
今年62岁的郭成钧,仁寿县凤陵乡平原村1组村民,是眉山有名的“农民记者”。自从1975年偶然涉足新闻报道起,他已坚持了37年,至今乐此不疲。
□本报记者 文铭权
乡土新闻结硕果
2007年8月,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评选结果揭晓,《一百零六岁老寿星和她亲历的十五次选举》荣获通讯类三等奖。该文同时还获得2006年全国人大好新闻一等奖。该文报道了凤陵乡106岁的唐孝珍老人,通过“首届选举,‘火纸’当选民证、‘玉米粒’作选票”等亲身经历的新中国成立后15次人大代表选举,见证人大选举制度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消息传来,眉山新闻界一片沸腾。
“为了这个新闻事件,我整整追踪了28年!”据郭成钧回忆,唐孝珍老人就住在凤陵乡民生村9社,和他家相隔不远。从1978年那届人民代表选举开始,他便对这位坚持“让儿子媳妇抬着滑竿”去参加选举的执着选民给予高度关注。“每届选举我都会去采访她,并在《乐山日报》等媒体报道。”他说。
2006年9月举行的凤陵乡人民代表选举,因为下雨和身体原因,106岁的唐孝珍没有亲自前往会场参加选举,而是由小儿子毛华祥代自己投票。“大概全中国都找不出几个这样高龄且连续参加选举次数之多的选民!”凭借对新闻价值的判断,郭成钧立即深入采访当事人,深挖出若干极具时代特色的新闻细节。由于人物和事件很具典型性,果然“一炮打响”。
“郭成钧的稿件乡土气息浓,生活原汁原味,善于从小人物、小细节反映时代大变化,读来倍感亲切。”原《乐山日报》老报人陈林森评价说。据统计,近年来,以郭成钧为主创的《5个“小本本”见证农村大变化》、《禄加镇“三水”干部受欢迎》等10多篇作品,先后获得四川省人大好新闻奖、宣传眉山好新闻等奖项。
一手执笔一手握锄
1月24日,大年初二。仁寿县天峨乡金盆村一车辆不慎掉入水塘,车上数人被困。危急时刻,军人、警察和当地村民齐心协力组织营救,谱写了一曲见义勇为的颂歌。事发时正在附近乡间走亲戚的郭成钧立即赶赴现场,在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稿件。
“其实我最初写新闻报道,是为了应付上级安排,完成任务。”郭成钧告诉记者,1975年,他担任乡广播站护线员,仁寿县广播站规定,每个乡镇广播站每月必须上送5篇稿件,这一任务自然落到了他这个高中生头上。
郭成钧从此多了一个心眼儿。“有天逢场,一位老大娘摔倒了,公社黄书记等干部主动搀扶并将其送往医院。我得知后,赶紧写了条稿子寄出去。”让郭成钧高兴的是,4天后,县广播站播出了这条消息。
1978年,郭成钧任乡电影放映员,工作之余听到了若干乡村信息。“我把其中有价值的,悄悄记在烟盒上面,晚上一回家就赶紧挑灯写稿。没想到真的被《乐山报》选用了。”土地包产到户后,郭成钧家共分得2亩多地,因为妻子多病,孩子尚小,他成了家里唯一的劳动力,种地、喂猪……生活的压力重重地压在他的肩上,1984年盛夏,郭成钧得知天峨乡滴水村党支部书记黄齐刚带领村民兴修水利、养长毛兔,致富效果明显,立即前往采访。“那天天气格外热。两地往返总里程达40多公里,那时还未通班车,偶尔能搭上一段拖拉机,更多时候靠步行。”郭成钧说,一大早出门,晚上回来时候已是大半夜,写稿结束已是次日凌晨5时。
既栽花亦爱“挑刺”
“从去年起,这个车站的公共厕所就不收费了。”“五一节”期间,到仁寿县联营汽车站乘车的旅客马永忠说。
因多种原因,联营汽车站公共厕所多年存在乱收费的问题,引起广大旅客不满,被不少媒体称为“最牛公厕”。郭成钧等县政协委员从2007年起,连续4年提出提案,最终促成这个公厕免费向社会开放。
作为“记者”,郭成钧也敢于向不良现象叫板,开展舆论监督。
2009年,郭成钧“鸟枪换大炮”——自费购置数码相机、电脑等器材,开始以网络为新阵地,关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基层干部作风等问题。他发现宝飞镇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有“走过场”的现象,“下水管道铺设,就是砖垫着,连水泥也没有用”。他当即以《城乡环境整治不要图应付》为题,配图在四川在线天府论坛发帖。宝飞镇政府迅速投入120多万元强化治理,使场镇面貌大变样。
去年,青岗乡赵家坝大桥栏杆被撞坏,5个月无人问津。郭成钧乘坐公共汽车前往现场采访,拍摄相关图片,在《眉山日报》刊发。一月后,该大桥栏杆得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