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尧 本报记者 曾实
8月中旬,达州持续高温,但在老车坝、南城三岔路口执勤的交警们心里却都满揣着“透心儿凉”:周边群众连续多日为他们送来矿泉水、西瓜和防暑药品。
在达州,“警民亲”不是挂在街头的一幅标语,而是活跃在街头巷尾的鲜活风景。“警民亲”活动开展以来,达州市5600名政法干警走访群众120余万人次,征求意见建议3216条,制定便民利民措施385个,解决民生难题1.56余万个,调处矛盾纠纷9.86余万件,群众满意率达85%以上。
“包包警务”送服务上门
建筑工地、企业厂房、农村院落、民工宿舍、公交站台……达州政法干警深入城乡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举行警民“坝坝会”,收集意见建议,搭建民意直通的“连心桥”。
“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在宣汉县东乡镇鱼禅寺社区卖副食的张均告诉记者。鱼禅寺社区是典型的棚户区,外来流动人口多、下岗职工多。群众在社区民警“大走访”中反映治安复杂,公共服务不足。对此,当地探索推出 “包包警务”:民警走访时将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相关政策信息和资料送到群众手中。县政法委协调对下水道、市政路灯、人行道路灯进行改造治理,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辖区派出所大力推行网格化管理,动态掌握辖区人员信息,适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治安形势随之好转。
大竹县检察院开展基层走访时,群众对基层干部职务犯罪、社区矫正人员等问题反应强烈。该检察院经过调查研究,决定成立社区巡回检察室,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业务骨干定期深入社区召开座谈会、约见检察联络员,畅通了沟通渠道,提高了检察工作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我们的工作不仅是执法,更重要的是察民情、解民意,架通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通川区北外法庭庭长桂娟深有感触地说。去年,北外法庭在审理一个土地承包纠纷案时,桂娟和同事深入村社调查群众35人,作笔录4万多字,查找档案4份,最后根据事实和证据,作出了让诉讼双方满意的判决。北外法庭还结合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职责,在张家坝村发展4名社情民意信息员,促进了工作开展。
“袁居奎,活雷锋;过大街,巡逻忙”
为强化警民互动,构建新型警民关系,达州市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干警大下访、大走访”和“党员干部直接服务联系贫困群众”活动,干警吃在基层食堂、住在农户家中、深入生产一线,在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增强感情,进一步推动政法工作创新发展。
早在2009年,开江县公安局就探索推行警察公共关系建设,以和谐警民关系推动公安工作整体发展。“让干警沉到基层摸爬滚打,历练群众工作本领,才能推动工作创新发展。”开江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卢玲宁对此感触颇深。去年以来,开江县在政法各部门成立警民公共关系办公室,全面推行政法干警公共关系建设,密切政法干警与群众的鱼水关系。
“袁居奎,活雷锋;过大街,巡逻忙;穿小巷,进家访……”这段社区群众自编“数来宝”的主人公名叫袁居奎,是大竹县公安局一名社区民警。袁居奎20多年如一日,免费为居民楼收取水电费、投递收发包裹,参与抓获犯罪嫌疑人37人,救助20余名老弱病残。大竹县以开展“学习身边人袁居奎”活动为载体,深入推进“警民亲”活动,走访群众11万人次,解决实际困难1918件,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调解能手”护航普光气田建设
达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古正举认为,新时期政法部门不仅要忠实履行职责,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更要提供优质的法律保障和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全省“十大调解能手”鲜金文是达州政法干警服务经济发展的典型。为确保宣汉普光气田顺利开发建设,鲜金文及同事深入开展群众工作,成功调解各类经济、民事纠纷1200余件,涉案金额7000多万元,开创了解决群众困难和引导群众支持服务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渠县法院干警坚持每月到联系的青丝乡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今年以来,该院已为青丝乡协调项目1个、帮扶现金5万元、鱼苗5000尾、仔鸡鸭160只。
出川大通道包茂高速公路(达州到陕西段)开工伊始,万源市政法系统就提出“服务大项目、齐心促发展”,抽调熟悉群众工作、政策理论水平高的司法工作者组建5个工作组,在项目沿线流动跟踪服务,排查调处矛盾纠纷3400余件,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