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
新华社济南10月11日电 (记者王海鹰)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时候,莫言正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似乎完成了一个隐喻:这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中国作家,在不断完成对“东北乡”叙事的言说后,终于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了自己收获的秋天。
11日晚在高密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莫言说:“非常感谢大家到我们高密来,这本来是一个有红高粱的季节,可惜现在不种红高粱了。”
“我有点吃惊。”莫言说,现在有很多优秀的作家,让他这个相对“年轻”的作家拿这个奖,很惊讶。
在作品中摹刻了一出出“东北乡”传奇的莫言对自己的家乡一往情深。
“我的故乡和我的文学是密切相关的。”莫言说,“高密有泥塑、剪纸、扑灰年画、茂腔等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文化伴随着我成长。我从小耳濡目染这些文化元素,当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这些民间文化元素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我的小说,也影响甚至决定了我的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回答 “您作品中的什么地方打动了评委”时,莫言说:“这是一个文学奖,授予的理由就是文学。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风情。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一直是写人。我想这样的作品就超越了地区、种族、族群的局限。”
在此之前,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舆论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批评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之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之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我有哪些缺陷和不足,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
中国作协贺辞
中国作家协会11日对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发表贺辞,对莫言表示热烈祝贺。
贺辞中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莫言一直身处中国文学探索和创造的前沿,作品深深扎根于乡土,从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命运和奋斗中汲取思想力量,以奔放独特的民族风格,有力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想象空间、思想深度和艺术境界。莫言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读者喜爱,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据新华社)
莫言凭借什么获得诺奖?
□新华社记者 孙丽萍
以写山东高密乡村形成鲜明文学风格的作家莫言获得诺奖,是一次标志中国当代文学进入世界主流社会视野的重大文化事件。
但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依然任重道远,它必须触动灵魂、书写人性、摒弃浮躁、关注现实,还要通过翻译努力跨越文字和文化的围墙。
关注现实,书写灵魂
中国当代文学如何给世界带来更大贡献?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赞扬莫言的文学作品发人深省。评论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
许多评论指出,莫言在《红高粱家族》《檀香刑》《生死疲劳》《蛙》等长篇小说中,以乡土中国为原型塑造出了一个充满生命张力、寓言式的而又充满深厚历史感的世界。《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说,莫言诡谲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更以持续30年的创作为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莫言的想象力从来不脱离现实: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蛙》通过一个乡村妇科医生来反思计划生育、代孕生子等社会问题;《檀香刑》通过描写暴力、酷刑和苦难,来警醒世人抑制欲望和邪恶的天性。
莫言不回避黑暗和丑恶,他通过写作来解剖人类灵魂和社会,认为“只有跟恶和平共处,善和美才可以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莫言还曾多次表示:“作家要写灵魂深处最痛的地方”。
在文学评论家周立民看来,“莫言的贡献在于,他从《红高粱》开始,就在寻求讲述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方式。他始终没有从当代中国的现实中退场。”
拒绝浮躁的写作
今年57岁的莫言小学辍学,1981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三十年来,他摒弃浮躁世界诱惑,潜心文学创作。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形容,无论是当年初登文坛的腼腆少年,还是后来名满天下的著名作家,莫言“始终低调、窝在山东老家的乡村里写作”。
莫言对微博的一席直言曾引起纷扰。“我经常在睡不着觉时,闭上眼想象:此刻的空中有数以千万条计的短信、微博,在不断地覆盖。上亿人在写微博,将来有谁的微博能够留下来?绝大多数微博都是写作者自娱自乐、自我膨胀的产物。”
与一些作家热衷于网络曝光率、点击率相比,莫言始终保持着一个写作者的原色和对文学的虔诚。
翻过了“翻译围墙”
上海译文出版社总编辑史领空认为,莫言此次获奖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他笔下的乡土中国吸引西方文学界和读者;二是因为莫言的作品已经被大量翻译成世界各种语言,不仅仅是英语,还包括很多小语种,在西方的传播比较广泛。
以诺贝尔文学奖的所在地瑞典来说,莫言就有三部代表作被西方汉学家陈安娜翻译出版,分别是:《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中国当代虽然有许多像莫言一样的优秀作家,但他们的作品往往很少被以精妙的翻译介绍给世界各国的读者。”
史领空期待,随着莫言的获奖,世界将把眼光投注到更多的中国当代作家身上。这会激励更多外国翻译者、作者翻译介绍中国的文学作品,这对于中国文学真正走向世界意义极大。(据新华社上海10月11日电)
莫言作品赢得四川人的心
□本报记者 黄里
书店、网店说,莫言的作品卖疯了;出版社说,原来5000册库存都没了;还有作家说,莫言早就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了……
莫言获奖的消息刚出来,不少川内作家显得十分振奋。
在外出差的省作协副主席、秘书长曹纪祖还没有看到新闻,当记者告诉他这个好消息时,他惊叹道:“哦,好啊,这是开天辟地的收获啊。”
《星星》诗刊副主编龚学敏告诉记者:“有点意外,更多的是惊喜。”他认为,莫言的《丰乳肥臀》、《红高粱》等作品非常优秀,莫言的文字中也拥有诗意的美感。诺贝尔文学奖能给中国作家,也给我们国内文学评奖有新启示。他举例说,莫言以小说《蛙》获得了去年的茅盾文学奖,今年他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诺奖是对一个作家整体文学水平的褒奖。“我们的奖项能否更早一些肯定这样的作家?”
四川著名作家罗伟章给记者打来电话:“从新闻中看到了,我觉得莫言获奖就是实至名归。”他告诉记者,今年下半年,他恰好把莫言的作品列为自己的重点阅读书目,集中阅读了莫言的作品。罗伟章认为,莫言的语言呈开放的姿态,语言的背景宽阔,没有促狭感。莫言的获奖,说明我们中国作家的写作是完全可以融入到世界文学之中,同时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只要得到杰出的表达,就会被世界认可。
莫言的作品也受到了四川出版界的热捧。西南书城经理沈敏介绍说:“莫言的书是书城的常销品,最近两年《蛙》和《莫言精选集》都是读者喜欢的作品。”据了解,最近一个月,书城里莫言的书是读者问得最多的文学书之一。她预测,获奖之后,莫言作品肯定会迎来一个热销期。
“和朋友打赌,我赢了。”在西南书城购买莫言作品送人的刘女士是个 “莫迷”,她说:“大家都在说村上春树获奖机会更大时,我坚持认为一定是莫言!”在她看来,两人技巧上或许分不出高低,但春树的作品视野没有莫言宽阔。“可能我们中国人读莫言的作品,会挑剔他的语言细节,但作品在翻译成英文和西方语言后,这些缺点会被弱化,而他的作品内涵就更能打动西方读者。”
所有传奇都发生于“高密东北乡”
莫言,1955年2月17日生于山东,原名管谟业,是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一系列乡土文学作品崛起于中国文坛。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围绕着家乡写出一段段“传奇”。
莫言的故乡是山东高密县,在他的早期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里,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名称,从此成为莫言作品的文学地理世界,他的几乎所有小说作品都在这片神奇的地方展开。
自1981年公开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以来,莫言已著有80多部短篇、30部中篇、10余部长篇小说,及10余部影视、话剧文学剧本。
《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发表于1985年,是以他少年时代的劳作经验创作而成。这部小说以“黑孩”的形象,派生出几百个农村生活的人物,展示了莫言的小说叙述功底。中篇小说《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在文坛引起震动,它以民间记忆的角度记录了抗日游击队的壮丽事迹。莫言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天堂蒜薹之歌》,发表于1988年,被誉为真正的“底层小说”。50万字的《丰乳肥臀》出版于1995年,收获了10万元奖金的“红河文学奖”,可以说是莫言最好的作品,被专家誉为近30年来的顶级作品。
一段时间的沉寂后,1999年开始,莫言发表了多部长篇小说。2003年他的 《檀香刑》,以高超的小说技艺将“残酷语言”推到了极致。2006年的 《生死疲劳》、2008年的 《蛙》都是极其精彩的小说,2011年8月,莫言创作的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本报记者 黄里)
新闻立即评
莫言的力量
□姜明
完全不能相信莫言能获奖。尽管我们已经对他获奖做好了充分的预案。但确切地得知他获奖,我还是大吃一惊,没有想到,中国文坛期待那么久的一个重大事件,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来到了。
最初我们都以为这是炒作。基本上每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前夕,我们都能听到国内一些作家被提名之类的消息,但后来证明这些都是空穴来风,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都与中国作家无缘。于是我们又可以看到很多种解说,比如中国作家的作品很少被翻译,更难被外国人接受;再比如西方有迥异于国内的约定俗成的文学价值标准,国内的优秀作品很难获得西方认同;再如有权提名中国作家的某评委有很固执的偏见,等等。然后我们国内的作家纷纷表示,诺贝尔文学奖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不会为了迎合西方的审美而牺牲我们自己的文学追求。但是到了第二年,同样的新闻又会反复出现在我们的报刊上。我不得不说,我们中国作家是有“诺奖情结”的。对于所谓“中国作家冲击诺贝尔文学奖”之类传闻,我真的是懒得关注了。所以,当一个真正土生土长、使用纯正汉语言创作的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时,实在是令我大吃一惊,喜出望外。
不是说中国作家获奖,就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有了显著地位。就比如以往中国作家没有获过奖,并不证明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没有地位一样。莫言的获奖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是中国作家获奖,则是历史的必然。诺贝尔文学奖开评百年来,中国的文学大家层出不穷,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给国人以精神启迪和文化审美,也有多位中国作家被诺奖提名。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一年全球一位作家的限额,让中国作家一次次与诺奖失之交臂。评论家李敬泽说,“作为一个有文化抱负的民族,我们必须致力于推动我们文化的传播,但是这是一个耐心的、水滴石穿的过程。”我们不是为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进行文学创作,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以一种纯粹的、安静的、非世俗的心态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化建设,那么获奖,哪怕是国外最有影响的文学奖,也都是时间早晚而已的事情了。
当代中国文坛,有实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不止莫言一个人。但莫言获奖,我以为是实至名归。中学时候我看着“我爷爷我奶奶”的抗日故事,吼着“喝了咱的酒哇,见了皇帝不磕头”的豪迈曲子度过了难忘的变声期,青春懵懂期又是看着《酒国》,开始品啜第一杯酒;就在刚刚度过的国庆大假中,我读完了为作者赢得茅盾文学奖美誉的《蛙》。很多的作品深深地打动我的心。20多年来,莫言一直在以自己的视角和立场讲述中国故事,也一直在思考人与人性、历史环境与个体生命、美与丑、善与恶等终极哲学问题。他固执地将自己的价值取向融入进一篇篇好看的故事里去,所以他的小说有着广泛的读者,更为众多影视剧导演所看重,被改编成一部部影视剧,受到更广大的受众的喜欢。从这个角度来讲,莫言的成功,体现出了文学的人民性。《蛙》是一部关于计划生育题材的长篇小说,莫言居然驾轻就熟,举重若轻,我想,没有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没有对民间生活的真挚关切,很难打动人心。但莫言做到了。正是因为数十年如一日对人的关切,莫言超越了国界,走向了世界,他成为一个全人类的作家。
今夜值得欢庆。在向莫言致敬的同时,也向所有正在默默无闻书写时代精神和天地良心的文学艺术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