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与全国18个援建省市党报于4月1日启动“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本月中旬起陆续迎接恩人回到第二故乡。
在我省18个受援县市中,茂县、理县、汶川、黑水、小金、松潘将首批迎来恩人。听说恩人们要回来,各个受援县市精心设计线路,准备用朴实的行动,呈现最美丽的风景,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
4月10日,记者采访了部分受援县市,他们表示:“想给恩人们看的东西太多了!”
每一户村民都想邀恩人们去坐坐
请恩人去哪个村看看?牟托村,坪头村,还是杨柳村?为迎接山西恩人回来,茂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云富这两天一直在做“选择题”。“我们想给恩人们看的东西太多了,要让恩人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茂县灾后重建的新面貌。”
“茂县中学、晋茂新园、羌族博物馆和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展馆是肯定要看的。”站在由山西援建的茂县中学操场,刘云富告诉记者,两年多来,山西援建者为茂县援建了学校、医院、农房、城乡公路、广播电视、城镇居民住房、工业经济园区等10大类226个项目,项目资金约21亿元。“这些地方,我们都想让恩人们走一走,看一看。山西人民为我们建起了新家,我们由衷地感谢他们。”
晋茂新园是山西援建茂县的安居小区,抗震救灾英雄邱光华的父亲就住在这里,“我们想请恩人们去看一看英雄的父亲。”刘云富说。
刘云富还计划请恩人们到茂县农村看一看。“牟托村是茂县灾后重建的精品旅游村,每一户村民都想邀请恩人们去坐一坐,喝口茶。”刘云富说。
请恩人们看一看最美的理县
“我们这里最近几天降温,天气有点冷,恩人们来的时候要穿厚点。”4月10日中午,理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余志丽给即将前来茂县的恩人们发去温馨短信。
为了让恩人们更多地了解理县的新变化,余志丽设计了三条线路。一条线路是体验重建后村民生活的新变化,另一条线路是参观桃坪羌寨、木卡羌寨、薛城古镇等灾后重建的文化遗产,第三条线路则打算请恩人去毕棚沟看一看。
“我们选择了两户‘感恩家庭’,其中一户是下孟乡萨门村的杨奇明家,这次回理县的恩人王跃辉就是杨奇明请来的,他说一定要请恩人去家里看看。”余志丽告诉记者,如果时间允许,除了桃坪、木卡羌寨,还想让恩人们去理县原始生态景区毕棚沟走一走,“我们想让恩人们看一看最美的理县”。
欢迎恩人常回家看看
在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本报联合多家省级党报,展开了“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得到热烈回应和广泛的社会影响。这是当时部分专题报道版面,2009年5月刊于本报。
广东恩人——
我的队友永远留在了映秀
“我们做梦都想着回汶川,看看灾区重建三年的新变化,看看映秀小学的孩子们啊……”4月1日,南方日报在A02版刊登了“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征集活动报道后,在广东引起了强烈反响,报社的报名热线响个不停,其中医护人员、大学生志愿者最为积极。最终确定了三位回川恩人,分别代表医疗、军队、志愿者系统,他们将于本周重返汶川。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广东省援川医疗队跋山涉水,成为第一支挺进震中映秀的外省医疗队,“废墟上的蓝马甲”闻名全国。听说有征集活动,多名医疗队员给南方日报记者打电话,甚至跑到报社报名,强烈表示想回映秀看一看。最后经过大家反复商议,广东援川医疗队队长、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将代表队员们,重返四川。廖新波在抗震救灾中曾经冲锋在前,甚至亲自操刀杀猪给队员们补充营养,而赢得“杀猪厅长”的称号。
“这次重回映秀,我最想去公墓看看队友林治川。”廖新波哽咽地说,这位与他并肩战斗的好医生2008年抗震救灾后返粤不久就因车祸去世,遵照他的遗愿,队员们把他的骨灰撒在了映秀公墓,“要让他看到汶川的新生!”
除了廖新波,南方日报社经过广泛征集,最终还确定了另两位回川恩人。一位是广州军区某陆航团副团长、特级飞行员张泰,他所在的直升机团队曾连续20天,冒险飞行在震区的崇山峻岭之间,转运伤病员和群众200多名,在受灾山区架起了一条“生命航线”。另一位是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唐红波,这位女老师多次率领大学志愿者到汶川灾区开展心理辅导,与“截肢妈妈”黄莉结下深厚情谊,这次她最想回映秀小学看看那些坚强的孩子们。
山西恩人——
用相机带回茂县的春天
“爸爸,我这次不能回茂县,你一定要多帮我拍几张照片,让我看看茂县的春天。”4月10日,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劳动局的骆崇光收到儿子骆超的短信,叮嘱他要多看看茂县的山水和朋友们。
受“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的邀请,4月13日,骆崇光将和山西省交通运输厅对口援建茂县前线指挥部总指挥姚望科、山西八建援建茂县副总指挥兼总工程师李建国一起,飞赴四川。
2008年7月,在儿子骆超的提议下,骆崇光与儿子一起来到四川省茂县支援抗震救灾。这对“父子兵”被安排到档案局,负责从危楼里整理和搬运档案。业余时间,他们积极帮助受灾群众拆除危房、清理废墟、修建简易住房。尽管只有短短的18天,这对父子却和当地的群众结下了深厚感情。2009年和2010年,骆崇光曾经先后两次自费回茂县,看望曾一起战斗过的朋友们。
“儿子现在还在贵州当志愿者,而且由于名额限制,只有我自己能去。虽然心里有些遗憾,但是我会代替儿子,好好地把茂县的新变化记在心里。”骆崇光说。
山西日报记者辛义生将跟随3位恩人一起,见证灾区的新变化,感受灾区群众的新生活。他告诉本报记者,自从4月1日《山西日报》头版登出了征集恩人热线以后,打电话报名的人特别多,“除了曾经在茂县援建过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还有不少曾经在四川各地参与抗震救灾的热心群众。但是名额有限,我们只能忍痛割爱。”辛义生说,在报名的过程中,涌现出不少打动人心的故事,为了弥补这些不能前往茂县的山西恩人们的遗憾,《山西日报》特意开辟了一个专栏,讲述他们所亲身经历的一件件感人故事,传扬晋川情谊。
湖南恩人——
很幸福“被回家”的感觉
4月1日,《湖南日报》“征集赴理县恩人代表”热线电话接到一个特别的电话。这个电话,不是报名回四川,而是来寻找恩人的。打电话的人叫杨奇明,是在长沙务工的四川理县下孟乡萨门村人。
“我们很想知道那两个医生如今在哪里,还想再说一声谢谢!”杨奇明口中所说的两个医生,是地震后为了防疫消毒而进村入户的湖南医护人员。
杨奇明说,萨门村的地形特点是山多、坡多、沟多,平日路就不好走,地震后更是艰难。而这两个男医生,每周都要背着一二十公斤重的器材、干粮,到他们村里好几次,一处处检查、消毒。当走到村落尽头的杨家时,往往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杨家人总要拉他们在自家帐篷里喝茶歇息,然而他们总是停停就走,因为还要赶往下一个村庄。等到太阳落坡,他们从山上下来走不动了,又在杨家喝口水继续赶路。在这短暂的停留中,杨奇明只知道两个医生都来自湖南邵阳,一个姓王,一个姓肖。“我们理县的樱桃、核桃都很好吃,现在也重新变美了,真心希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恩人们,尤其是那两个好心的医生,能再回家看看!”
4月6日,经过多方辗转,《湖南日报》的记者朱智终于联系到杨奇明的两位恩人,来自邵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王跃辉和新邵县人民医院的肖剑辉。得知自己被选为“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中的一员,王跃辉很是惊讶,他说:“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个医生的本职工作,没什么了不起,像我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能被他们记起,能这样‘被回家’,感觉很幸福。”
江西恩人——
请一定给我时间回一趟小金中学
4月10日正值星期天,即将从江西南昌赴川的万贤琴一大早就跑去商场,想给阔别两年的小金中学的学生们买点什么礼物,“他们肯定都长高了吧?个个都是马上要考大学的孩子了!”
万贤琴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这几天很激动,都没有睡好,一想起即将见到地震灾区的学生,就无比开心;而想到他们正在备战高考,又实在紧张得很,“离开小金县两年来,我经常想起那个我呆了一年,生活得不那么习惯却又非常牵挂的地方。”
2008年8月,南昌莲塘二中的英语老师万贤琴被江西省教育厅派往四川小金支教。她在小金中学高一年级教了一年英语课,“很多孩子的英语课基础不好,但他们都很好学,这一年的经历非常特别。”万贤琴至今常常给自己在南昌的学生讲起这些自己非常牵挂的大山里的孩子,“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们、喜爱他们!孩子们经历了大地震,内心有阴影,但仍然很坚强,学习也很认真。我也常常鼓励他们,一定要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将来才能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家乡。”
虽然在小金支教时,对高原的气候和饮食都不是很适应,但谈起此次再赴小金,万贤琴说自己“充满昂扬的斗志”,她还一再拜托记者:“请一定要给我时间回一趟小金中学,我要去看看孩子们准备高考的情况。”得知行程中会有相应安排,万贤琴迅速盘算开了:“我看了他们的备考情况,会针对他们现在的复习进度,回江西再给他们邮寄相应的复习试卷!”
两天后和万贤琴老师一起回川的,还有江西省赣州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吕光辉。
吉林恩人——
把最后一个项目变成满意答卷
得知自己被选定为“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的人选时,王军正在黑水垭口山隧道建设现场。“这是吉林省交通运输厅援建的最后一个项目,我们要向各级政府、黑水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王军在电话里对记者说。
吉林省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站检测科科长王军是今年1月8日来到黑水的,他也是吉林省交通运输厅第三任项目办主任。
这一次,还有两位从吉林回到黑水的亲人。一位是严业飞,吉林省建材研究院院长,曾任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黑水前方总指挥,于2008年7月初就奔赴地震重灾区黑水县开展援建工作,挂职黑水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他到黑水县后,促成了吉林对口援建黑水第一批投资11.549亿元的21个项目,并且带着勘察设计人员翻山越岭,认真进行项目的科学选址,共同规划建设方案,确保了项目建设方案最优、投资最省。“援建工作虽然艰苦,但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事情,我十分光荣、自豪。”严业飞说。
还有一位亲人是吉林省公安消防总队副总队长杜守良。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第二天晚上,他带领首批赴川参与救援工作的206人的吉林省消防部队抗震救灾突击队,携带着救援器材昼夜兼程奔赴灾区。
在随后的八天八夜里,他们与时间赛跑,与死神展开争夺战,救出2人,疏散遇险群众116人,营救被困群众350人,所有参战官兵零伤亡。“作为军人,在祖国人民有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做到了,我们赶上了。”这位50多岁的大校至今自豪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