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从悲壮走向豪迈_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 共建新家园

汶川地震三周年 澳门援建搭建更广心灵空间

时间 2011-05-05 来源 中新网
[ 字号大小:]

  “把孙女送到这里,我有信心她能够恢复到正常孩子的状态。”看着2岁多的孙女圆圆在特教老师的引导下,一字一句地重复“mama”的音符,54岁的杨素芬(化名)眼眶逐渐湿润,满是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微笑。
  圆圆是一名患有智力缺陷的儿童,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孩子快一岁时被发现与正常孩子不同后,一直由奶奶杨素芬(化名)照顾。“社区的人告诉我们这里有个中心,可以帮孩子系统地训练,肯定对孩子是有帮助的。”
  圆圆进行恢复培训的地方,正是由澳门特别行政区重点援建广元利州区的残疾人康复中心。这栋橘色的五层小楼静静矗立在广元市利州区东山凤翼路的小山坡上,外观雅致,内里设施一应齐全,设置儿童康复、肢体残疾人康复训练、低视力康复、 预防等项目。康复中心总投资800万元澳门币,按照国家二级残疾人康复中心标准建设,设计康复床位50个,可容纳100余人开展残疾人康复服务。
  利州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杨凌认为,澳门特别行政区援建的康复中心,不仅提供了优质的平台,更为广大的残疾人朋友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心灵空间。
  自2011年1月康复中心试运行以来,像圆圆这样得到系统训练的孩子还有很多。在二楼的聋哑小班教室里,11名聋哑儿童围成一圈,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汇精聚神,跟着老师不停地重复发音动作。特教老师拿出一面小鼓,让孩子们背对站立,根据鼓声捡起项圈,以帮助他们恢复听力。教室里绿色的墙漆,让人心情放松,身在其中如沐春风。
  看到天真的孩子们一天天地进步,已经有5年特殊教育经验的老师刘爱深有感触,自从康复中心开始试运行,当地的残疾人儿童就有了一个集中的系统训练基地。“我们的生活环境、教室环境都变大了,这些残疾孩子生活空间也变大了,心灵的空间也跟着变大了,让这些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康复。”
  目前,利州区残疾人康复中心正在修建连接马路与中心的人行天桥,建成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将可直接由人行天桥进入康复中心。
  谈及康复中心对当地残疾人的帮助,利州区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杨凌告诉记者,如今的康复中心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支持,“我们的残疾朋友能够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康复,对残疾人康复以后回归社会,进入正常人的生活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