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从悲壮走向豪迈_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 新闻聚焦

见证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全国省区市党报代表参观考察四川地震灾区侧记

时间 2011-04-15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人民书写的精彩篇章,得到全国省区市党报代表的高度赞赏。
  4月12日至13日,参加第十七届全国省区市党报总编辑新闻出版工作研讨会的31家省区市党报代表带着牵挂与憧憬,走进部分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
  震后3年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曾无数次从同事发回的报道中分享重建喜悦,见证灾区巨变,却始终没机会亲临现场。因此,这趟灾区行,被许多党报代表视为圆梦之旅。
  从映秀镇、水磨镇、三江镇,到北川新县城、都江堰、松潘……一路行来,代表们手中的快门频闪。他们一次次为灾区脱胎换骨的巨变发出惊叹,一次次为当地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感到鼓舞。
  在代表们看来,四川不仅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取得了丰硕的物质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党报人有责任将其记录下来,传播出去,让全国、全世界都来见证这一伟大奇迹,分享宝贵经验。
  幸运: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我们不是旁观者
  12日上午,车刚驶入映秀镇,南方日报社委孙爱群就拉着要闻编辑中心副主任王溪勇,兴奋地指向窗外。“东莞大道”、“莞香广场”等路牌应接不暇,让来自广东的他们感到非常亲切。
  震后3年来,南方日报多次投入精兵强将,全景记录广东援建重大进展。两人对汶川的地名、人名非常熟悉,但头一次走进灾区,还是感到震撼:“映秀好大,好美,完全是梦想中的旅游小镇!”
  孙爱群说,去年映秀遭遇“8·14”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冲击,南方日报上下都非常牵挂。没想到,短短半年,映秀就基本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如今的映秀,不仅安置房藏羌特色鲜明、大师级建筑云集,老百姓还开门做起了生意,一派生机勃勃。
  此行让王溪勇对援建的感受更深,对汶川的情意更浓。他说,自己将带着激情投身到地震三周年报道中去,力争做出有影响力的精品,为四川发展再出一份力。
  “种下一片情,装点新映秀!”12日上午,映秀新城,来自31家省区市党报的代表们挥锹培土,植出一片“总编辑林”。美丽的银杏树,枝头绽放新绿。全国党报人的持续支持和关注,将化作灾区人民勇敢前行的强大动力。
  两天里,31家省区市党报的代表先后来到映秀震中遗址和北川老县城遇难者公墓前,垂首,肃立,默哀,以简短而隆重的祭奠仪式,沉痛悼念汶川特大地震遇难同胞和为抗震救灾英勇献身的烈士。
  忧伤的小号曲中,代表们依次敬献鲜花,许多人眼中噙满泪水。“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正视灾难,面向未来!”轻抚抗震救灾雕像,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张志欣深情寄语。
  凝望眼前的漩口中学废墟,再回望身后的映秀新城建筑,辽宁日报出版一部编辑周立德心潮澎湃:“四川的灾后重建,既展示了新生蜕变,又保留了惨烈现场,对比鲜明,令人感慨万千!“
  “我见证了幸福的场景。”能实地走访灾区,周立德说自己“何其幸运”。
  新旧两重天,也是大众日报编辑中心主任周京臣参观新老北川后最大的感受:“我知道北川灾情惨重,但没想到环境如此艰苦,任务如此艰巨;知道重建成就巨大,但没想到新城如此美丽,特色如此鲜明。”身为援建省山东的一份子,他既觉自豪和欣慰,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持续关注两地间的产业合作,为新北川的发展振兴鼓与呼!”
  周京臣的话,引起党报代表们的共鸣。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陈振平激动地说:“在四川震后波澜壮阔的3年中,很高兴我们以参与者而非旁观者的身份出现。”他表示,今后解放日报还将持续关注灾区的软环境提升、设施运营管理和防灾减灾实践。
  振奋:灾区奋进历程,值得大书特书
  通往春风阁的阶梯上,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被河北日报出版中心主编张润芳拦下。每到一个灾后恢复重建参观点,身材娇小的她总是拿着录音笔冲在最前面,抢着提问。
  张润芳此行并未肩负采访报道任务,为何有如此强烈的采访欲?张润芳说,于公,全世界都在关注地震灾区,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幸来到这里,既然我走进了这座新闻富矿,就有义务将新闻传递给读者;于私,地震发生后我天天守着电视流泪,灾区没有我的亲人,却处处是我的亲人,我相信,灾区的巨变同样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再过几天,中国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将在汶川地震灾区掀起盖头。三江镇为此“请”来了大熊猫,与羌寨、碉楼、小桥、流水相映成趣。作为主会场的水磨镇,正紧锣密鼓搭建开幕式舞台,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令人动容。
  张润芳说:“灾后恢复重建的巨大成就、灾区群众的精神面貌令人振奋,我回去一定要写好这篇报道,让党委、政府放心,让河北人民满意!”
  考察途中,孙爱群见缝插针地查阅了四川日报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特别报道,四川“从悲壮走向豪迈”的奋进历程令他心潮澎湃。“短短两年就基本完成了三年目标任务,四川的奋进历程值得大书特书!”孙爱群激动地说,“身为党报人,我们有责任向全国和全世界报道四川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丰硕成果、走过的奋进历程,这也将进一步鼓舞四川人民的斗志,增强灾区群众发展振兴的信心。”
  漫步在三江镇“水乡藏寨”的迷人风景中,山西日报编辑中心副主任刘国锋情不自禁地思念起了山西对口援建的茂县。他说,尽管此次无缘亲自到茂县走一走,看一看,但3年援建报道做下来,感觉茂县已成为山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一定会配合四川日报,把‘党报联动·请恩人再回四川’活动搞好,把灾区的蜕变新生宣传好”。
  南看映秀镇,北看川主寺。关注灾区3年,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王甄第一次走进安徽对口援建的松潘县。刚下飞机,就被这座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藏区高原明珠城镇震撼。点缀其间的徽派风格,与藏族特色交相辉映,让她感到非常惊喜。不顾高原反应,王甄用镜头四处捕捉美丽的民居、纯朴的笑脸。
  目前,川主寺镇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风貌塑造,即将成为松潘县未来的行政、文化中心。展望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的美好前景,王甄坚信,对口援建的结束正是长效合作的开端:“今后我们还将一如既往地关注松潘,聚焦四川。”
  自豪:走过风雨艰辛,更加成熟自信
  实地考察灾区前,黑龙江日报地方新闻中心部主任连占海有些担心:“科学规划、科学重建、科学发展”会不会只是句好听的口号?亲眼见证水磨镇禅寿老街店铺生意火爆、北川吉娜羌寨农家乐设施一流等后,他满意地笑了:“住房重建与产业发展结合,已成为灾区大地上最生动鲜活的实践。”
  徜徉在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的最大项目壹街区里,来自上海的陈振平看到的,不仅是水清湖碧的环境、鳞次栉比的安居房和健全的公共服务设施,“作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区市之一,援建搞得好那是理所应当,我更关注的是重建背后丰富的精神内涵”。
  在陈振平看来,灾区的化危为机、改天换地,绝不仅仅是有钱就能办成的。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折射出四川人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可贵品质,非常了不起。
  他还从大处的传统改造、细处的低碳环保、重建贯穿的以人为本上,看到了一流的城市规划和先进的国际理念,“这才是上海援建留给都江堰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为四川人民感动,为上海人民自豪!”陈振平期待,援建结束后,上海与四川继续加强合作,密切保持联系。
  两天灾区之行,带给代表们深远的思考。当车驶离北川,望着车窗外渐次掠过的新县城风景,广西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于起翔陷入沉思。“从四川震后3年的奋进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经历大灾大难的洗礼后,不仅屹立不倒,还变得更加成熟、包容、大气、自信。”于起翔坚信,这样的民族必将充满希望,这样的人民必然创造奇迹。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深入成都市双流县参观考察了彭镇特色产业风情葡萄园、羊坪村三圣农民新居等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亮点。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