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从悲壮走向豪迈_汶川特大地震三周年特别报道 > 新闻聚焦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时间 2011-05-16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号大小:]

  范龙佩首次访川走进灾区寻“竹”迹
  5月15日,欧洲理事会主席赫尔曼·范龙佩一行走进四川地震灾区,了解欧盟援川项目“四川灾后生计恢复与生态型竹加工生产链建设”进展情况,并切身感受四川在灾后恢复重建中,为城乡统筹所做的努力。范龙佩于15日至19日访华,四川是他此行第一站,他说:“今天是我访华第一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
  “很高兴为四川灾后重建尽一份力”
  都江堰向峨乡赵家沟笋用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门前,范龙佩和村民围坐在一起,询问他们的生活生产情况。此地有个特色:竹凳、竹椅、竹桌,很多东西都与竹子有关。
  都江堰正是欧盟援助的“四川灾后生计恢复与生态型竹加工生产链建设”八个项目示范点之一,该项目是欧盟SWITCHAsia援助计划的项目之一,由国际竹藤组织主持,四川省林业厅、荷比卢中国商会和欧盟项目创新中心(成都)共同参与实施。该项目旨在通过环保型竹制建筑材料的生产,使更多居民增加经济收入,其总体目标是在实现四川灾后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环境的可持续性。
  “竹子种植投入多少劳动力?”“年产量多大?”“销售市场如何?”“价格稳定吗?”范龙佩关切询问。当得知这个项目刚获得联合国创新奖时,他竖起大拇指赞道:“非常了不起!祝贺你们!”
  向峨乡红光村村民赵伯平一家有9亩地种雷竹,每亩收入可达500元。“以前一直外出务工,现在家种竹子,收入比打工还多。”村民陈永华说,欧盟这个援助项目给了农民很多培训,他2010年接受过两次培训。向峨乡林业站工作人员李麒说,这里早就开始种竹子,震后在欧盟的援助下开始走产业化道路,质量和产量都有大幅提高,如今,合作社已有43户农户,种植规模已达3600亩。
  “很高兴欧盟为四川灾后重建尽了一份力。”范龙佩表示。该项目负责人、国际竹藤组织环境项目部主任楼一平博士说,竹资源在四川地区非常丰富,作为一种易加工、用途广的材料,竹材为地震受灾地区的生计恢复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解决路径,“该项目的实施成果可为世界上更多遭受自然灾害的地区提供借鉴。”
  “相信今后的生活比过去更好”
  在结束了红光村竹种植基地和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竹业培训中心的参访后,范龙佩一行来到向峨乡。规划合理的乡村格局、整洁漂亮的民居展现出一派活力。当了解到向峨小学和农村民居均采用新材料和新的技术标准,安全性为8度抗震设防时,范龙佩频频点头赞许。
  “丽日照新居更添锦绣,鲜花开庭院尽吐芬芳。”一户农居门口的对联吸引他走进去。从房屋条件到生活情况,范龙佩都非常关心。得知这个大家族有4个孩子在读大学,还有一人在读研究生时,赫尔曼·范龙佩对女主人由衷地说:“你看起来真的很幸福。”
  “今天的参观虽然很短暂,但所到之处几乎看不到任何灾难的痕迹。”短暂一天,行程紧凑,范龙佩这样形容自己的感受。他说,此行所见所闻印象深刻,“我和一些村民交谈,觉得他们都非常乐观,生活幸福,我相信,渡过这个巨大灾难而生存下来的人,今天和今后的生活一定比过去更好。”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