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幢漂亮新民居连绵成片;一条条桥梁公路连通南北;一个个工业园区热气腾腾……拼搏3年,曾经满目疮痍的地震灾区脱胎换骨。
在灾区,“援建者”这一响亮的名字不仅刻在座座医院、学校、民房上,也刻在灾区群众心坎上。廉洁救灾、阳光重建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望3年岁月,以廉护建、以廉促效、以廉创优,种种新的监督模式和经验,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保障,向历史和社会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回望3年岁月,五道“防腐剂”的注入成为廉洁援建的基础,其经验必将为今后应对突发事件和监督检查重大决策部署提供借鉴。
“防腐剂”一:自上而下高度重视
【启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纪委、监察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是实现廉洁援建的重要前提
“向人民群众交一个明白账、放心账。”——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廉洁援建工作,明确要求廉洁救灾、廉洁援建。中央领导多次亲赴四川灾区一线指导、部署廉洁援建工作。
在第一时间,中央纪委下发《抗震救灾款物管理使用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关于加强对对口支援救灾款物监督检查的通知》等,对廉洁援建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
也是在第一时间,我省召开对口支援资金物资监督检查工作座谈会,积极做好廉洁援建的协调、配合和联络工作。
各对口支援省(市)理念先行,始终把廉洁援建摆在突出位置,与规划、建设、监理等工作一起部署、一起强调。北京、河北、辽宁、上海、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重庆等多个援建省(市)纪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灾区一线检查指导。北京市推广运用“廉洁办奥运”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工程安全、资金安全、人员安全”的要求。上海市提出了“阳光援建、高效援建、廉洁援建”的要求。福建省提出了“以效率为优先、以公正为根本、以廉洁为保证,并实现三者辩证统一”的要求。河南省确立了“项目建好、干部不倒”的目标。江苏省把创“廉洁援建品牌”作为基本任务。
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齐抓共管,成为廉洁援建的基石。
“防腐剂”二:监管体系坚实严密
【启示】构建坚实严密的监管体系,确保无数双眼睛紧盯援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是实现廉洁援建的根本保证
巨量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对援建监督检查提出严峻课题:如何确保每一分钱、每一块砖都用在重建项目上?如何织就一张严密的防腐网?
围绕重点领域、关键部位和薄弱环节建章立制成为项目、资金、人员的“安全阀”。
援建工作尚未启动即未雨绸缪。国务院制定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等规定。援建拉开帷幕后,中央纪委、监察部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和资金监督检查的通知》等系列规定。我省也及时制定了《四川省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管理监督办法》等制度规范。
各对口支援省(市)严明法纪“红线”,督促责任落实,围绕落实监管责任、项目建设和资金物资管理、监督检查等多角度全方位建章立制。为了监管好20多亿元计划援建资金,湖北省提前制定了24项规章制度;江苏省制定援建人员“三要、八不准”工作守则;福建省制定了“五严禁、六不准、七严格”的纪律要求;江西省制定了“六项禁令”……
随着对口援建的展开,中央成立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监督检查领导小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对口援建的各省、市、县都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我省专门成立对口支援监督检查工作联络组负责联系协调。
关口前移,靠前监督是各援建省(市)普遍做法。福建省纪委和其省内每一个地市都派出一名纪委干部常驻援建地彭州市开展监督检查。广东省、湖北省还派出厅级纪检监察干部驻点监督。
援建项目是异地重建、异地管理、异地监督,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产生监督真空。于是,监督合力从探索走向实践。安徽、北京等省(市)与受援地监督部门共同成立了监察审计委员会,双方监督人员合署办公,一起开展监督工作……
从中央到援建省、市、县,从资金拨付到项目竣工,无数双眼睛紧盯援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严密有效的监管体系逐渐形成。
“防腐剂”三:衔接协调灵活高效
【启示】建立监管主体分工明确且互相配合的衔接协调机制,是实现廉洁援建的关键环节
去年2月5日下午,四川省纪委、省监察厅召开对口援建资金物资监管工作座谈会,援建方和受援地的监管人员共同商讨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合力,推进监管工作。
这样的会议每隔不久就会召开一次。这是在对口援建中,支援方和受援方建立灵活高效的衔接协调机制良好运行的体现。
如何保证监督体系更加有序运行?一个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的协调机制在探索中走向成熟。
广东在援建汶川时,采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所有“交钥匙项目”,以广东方面为主,定期向汶川通报工程进展和审计监督情况;对“交支票项目”,以汶川方面为主,定期向广东通报援建资金分配使用情况。监管主体分工明确且互相配合,消除了监管真空。
而对于三种基本项目援建中的“合作共建项目”,各地援建方和受援方根据物力、财力投入和项目建设分工情况,明确各自的工作范围,共同监管。各对口支援省(市)从受援地群众中聘请社会监督员进行监督。如江苏省就聘请了40多名当地干部群众担任廉洁援建监督员。
监管上的合作与合力,因“三项制度”的建立显得更加紧密而强劲。
联席会议制度——受援方与支援方定期召开会议,进行工作会商,协调下一步行动;案件协调处理制度——双方共同设立举报信箱,及时共享信访信息,并制定线索移交、案件调查、证据移送等具体规定;联合检查制度——双方联动,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不断提高检查工作的针对性、整体性和有效性。
针对与各对口支援省(市)既密切相连又平行独立的特点,四川省纪委还在互联网上开设对口支援款物监督检查工作专栏,将有关制度规定汇编成册,编发工作简报介绍各对口支援省(市)的经验和做法。
“防腐剂”四:监督检查严格有力
【启示】保持监督检查的高压态势,坚决惩治违纪违规行为,是实现廉洁援建的有效手段
2010年4月的一天,中央纪委督查组来到德阳市进行监督检查,深入工地查看对口援建工程资金、项目实施情况。
“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保持监督检查的高压态势,坚决惩治违纪违规行为,这是中央的决策部署,也是各对口支援省(市)和受援方的实际行动。
葛洲坝集团中标湖北首个援建项目后,与湖北省援建办签订了全国首份援建“廉政合同”。为保证“廉政合同”的有效执行,湖北把加强审计作为过程监督的硬手段。所有“交钥匙”的援建项目均采取跟踪审计方式,每个环节都要交出一本“明白账”和“廉洁账”。
同步监督、全程监督成为对口援建监督检查的“规定动作”。广东省先后组织150多名审计人员通过 “提前介入、主动跟进、关口前移、全程参与、分段实施、同步跟踪、实时监控”的方式,对400多个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做到“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边提高”。
身处对口援建一线,安徽省纪检监察员王正和更能体会全程监督的含义——“靠前监督,全程跟进”。仅去年8月以来,王正和联合受援方松潘县组成监察组对援建工程开展了7次大规模的监察活动。援建工作开展至结束,援建工程中无一人违纪违规,受到松潘县干部群众的好评。
在加强日常监管的基础上,对口援建双方还专门组织力量,集中时间,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实地查看、走访询问等方式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
援建开展以来,各对口支援省(市)在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整合纪检、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力量开展联合检查已成为常态。辽宁省由省纪委领导带队,抽调人员组成6个联合检查组,对援建项目中的88个进行了专项检查。
同时,各地均开通了投诉举报电话,设置了举报箱,加强涉灾案件线索收集、分析和排查,认真调查核实群众反映的问题,严肃处理违纪违法行为,为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防腐剂”五:不断探索机制创新
【启示】借鉴先进经验,坚持制度机制创新是实现廉洁援建的不竭动力
一本《意见》书放在北京市援建什邡市前线指挥部指挥刘永富的案头上,这本已被翻得有点皱的文件名为《借鉴奥运成功经验,确保科学援建、阳光援建、高效援建目标实现实施意见》。遵循《意见》中归纳总结的奥运场馆建设管理监督经验,北京援建者创新监督机制,完善责任体系,在每一个项目部均设立监督小组,做到了监督主体明确、监督责任落实。
援建开展以来,援建省市和受援方都特别注重监督机制创新,从制度、机制上发现和处理问题,推动工作,创造先进管理经验。
上海市将现代科技运用到管理和监督中。他们依托浦东发展银行网银系统开发援建资金管理系统,对援建资金实行封闭管理。援建资金只有经过六个环节审核,三把“钥匙”共同开启才能拨付到位,做到对每一笔钱的去处明明白白。江苏省开发了网上招标、异地远程评标及监察系统,开展了网上远程审计,提高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效。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我省提出“公告天下、取信于民”,利用各种载体最大限度发挥“公开”的效力。将“交支票”项目、“合作共建”项目的建设情况,在政府网站、政(村)务公开栏及灾区群众集中安置点等地张榜公示,确保资金、项目“阳光”运行。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各地共同的经验。上海市开展了 “清风伴援建”活动,在都江堰上演了沪剧《王瑛》;江苏省普遍开展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福建省开展了廉政承诺活动……一个个廉政文化活动和举措,如春风化雨,将廉政理念注入援建干部员工心中,从思想上筑起一道反腐倡廉的“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