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党史映初心 奋斗新征程 > 红色课堂

【初心故事】孩子心中永远的甜

时间 2021-06-11 来源 《初心一叶》
[ 字号大小:]

  “健康对于生命,犹如空气对于飞鸟。有了空气,鸟儿才能展翅飞翔。”病毒学家顾方舟研发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小糖丸”,就像用双手捧给自然界的新鲜空气,护佑人类的生命健康,也让我国进入无脊髓灰质炎时代。

  时间回到1955年,一种被称为小儿麻痹症的恶疾,在江苏南通地区暴发。这种疾病学名为脊髓灰质炎,多发于7岁以下儿童。孩子患病后,有的手动不了,有的腿脚变形,最严重的不能自主呼吸,甚至导致死亡。

  那时,我国对这种流行病知之甚少,将其列为法定报告传染病,仅南通一地就收到上千例报告。随后,发病地区迅速蔓延,人人闻之色变,家家不敢开窗,儿童不让外出,每年因病致残的儿童达数万名。

  时间来到1959年,顾方舟、闻仲权、董德祥、蒋竞武4人,被派往苏联考察。从学术会议得知,当时国际上有活疫苗和死疫苗之争。中国该怎么选?他们查阅所有能获取的公开资料,立足我国患病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的实际,大胆提出走活疫苗技术路线的建议。这一决策对我国最终战胜脊髓灰质炎,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决策已定、分秒必争,抓紧研制“脊灰”活疫苗。由顾方舟任组长,短短3个月,就试制出I、Ⅱ、Ⅲ型各500万人份的减毒活疫苗。在第一期临床试验阶段,需要找10名易感小儿服疫苗观察。“我带的头,对疫苗有把握,我孩子小东算一个!”顾方舟率先给年仅一岁的儿子报了名。同事们纷纷响应,顺利完成试验。到第三期临床试验的时候,已有450万名7岁以下儿童参与。结果发现:发病率明显降低。

  活疫苗对低温要求高,为了便于运到偏远地区,亟须改进剂型。顾方舟提出研制糖丸疫苗,采用中药制丸技术,将病毒液包在糖丸中制成疫苗。历经3年不断改进糖丸配方和滚丸工艺、1962年成功研制出可在室温条件下延长保质期的糖丸疫苗,第二年在全国推广。自此,一颗颗“小糖丸”挡住“脊灰”病痛,成为孩子心中永远的甜。

  随着疫苗需求增长,生产任务不断加大,从最初的每年500万人份,达到最高1亿多人份。为跟进病毒动态,顾方舟团队每年开展病毒学、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査,不断改进免疫方案。1971年选育出中Ⅲ2株,代替原来使用的SabinⅢ型毒种,1985年又成功研制出三价糖丸疫苗。1990年,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规划开始实施,病例数逐年快速下降。自1994年发现最后一例患者,至今未发现由本土野病毒引起的脊髓灰质炎病例。

  马克思说过:在科技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原卫生部举行,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有人说,顾方舟是比院士还“院士”的科学家。他却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做了一颗小小的糖丸。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