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竞争,关键是科技竞争。追求科技变革需要特殊的勇气和担当,苏宁敢于站在时代前沿阵地,瞭望国际军事科技变革,为我军现代化建设,践行了“唯有军人是用鲜血和生命为祖国服务”的誓言。
身在中国,目光却紧盯世界现代化战争的前沿;身在基层,考虑的却是事关国防现代化全局的战略大计;时间刚跨入20世纪90年代,却设想出《二〇〇〇年炮兵战术发展预测》。深知科技落后就会被动挨打的苏宁,不仅写出了有关炮兵、导弹专业的论文,其研究的领域还兼及其他军、兵种。他先后撰写70余篇、共30多万字的学术论文,其中一些观点,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和军事专家的高度评价。比如,撰写的《用对策论研究选择炮火反击最优方案》一文,用数学模拟方法分析炮兵作战敌我双方对抗的各种条件、情况和结果,帮助指挥员在诸多炮火反击方案中选择最佳的对策、时间和力量,被评为军区优秀论文。又如,撰写的《用运筹方法优选野防最佳方案》论文,首次提出和论证了采用纵深机动防御的设想。再如,提出的《摩步师攻防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多达几千个数据、上百个计算公式, 后与专家合作研制成《陆军师团攻防作战微机模拟系统》,引发了指挥手段的巨大变革。
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过,科学绝不是也永远不会是一本写完了的书。钻研科技、创新科技,永无止境,永远在路上。苏宁不仅勇于钻研科技,而且善于用以改革急需项目,被战友们赞誉为“炮兵英才”。为提高部队野战生存能力,他研制成雪地宿营用的“罩式帐篷”;为提高部队雪地机动能力,他设计出减轻战士负荷的三种爬犁。苏宁还研制出火箭炮简便射击发射架,制作了导弹野战训练模拟器等。从1981年到1991年,他完成和参与研制的改革有162项,其中1项获全军模拟器材二等奖,6项受到总部、军区机关肯定和推广,1项获军区科研成果四等奖,8项被军区和集团军推广。
以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忠诚,埋头苦干,苏宁在自己工作过的岗位上均取得出色成绩。当战士,他是训练尖子;当班长,他带领全班战友夺得全团训练比武第一名;当干部,他被树为基层干部标兵、优秀指挥员。1991年4月21日,部队组织实弹投掷训练,一名投弹手由于挥臂过猛,手榴弹落在不到一米外的监护员脚下。危急关头,苏宁大喊一声“快卧倒”,一个箭步冲过去推开监护员,俯身抓起手榴弹,正要投出的一刹那,手榴弹爆炸了。
苏宁永远地走了,但其精神没有走,激励着一代代中国军人像他那样去工作、去学习、去战斗。1993年2月19日,中央军委授予苏宁“献身国防现代化的模范干部”荣誉称号,称他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军干部中的一个德才兼备、忠于职守、献身国防的突出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