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5周年。转眼间,我已在红原县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了十三载。十三年人大工作,我从云里雾里的“新兵”逐步成长为遵循程序、严守规矩、激情履职的人大“老兵”。一路走来,几多收获,几多感慨。
2011年11月,我有幸调入了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从此开启了我的人大岁月。刚到人大啥也不懂,啥也不会,一切从零开始。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恶补人大业务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履职能力。一是向书本学,认真研读地方组织法、监督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等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相关专业书籍,尽快熟悉人大业务。二是向老人大学习,虚心向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大工作者学习,珍惜参加人大组织的业务培训或会议等一切机会,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三是坚持在干中学,从每年一次的人民代表大会到两个月一次的常委会会议;从大型的代表视察活动到机关组织的调查、调研,作为工作人员,我有幸参与会议筹备和服务工作。在这些活动中,我像禾苗焦渴地吸吮着雨露,像花朵急切地期盼着阳光,如痴如醉地吸收着政治、法律、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众多领域的知识琼浆,不断充实自己,不断使心灵进入更广阔的天地。
在人大的日子里,难以忘记常委会主任的教诲:要多读书,艺多不压人,了如指掌才能干到点子上,厚积才能薄发;难以忘记办公室的同事以“甘为别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不厌其烦,反复帮我改稿,反复呵护和鼓励,使我较好地掌握了公文写作要领,并较为熟练地完成了以后的文字工作任务;难以忘记人大机关那些老前辈对工作脚踏实地、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些都深深打动我的心,并激励着我奋往直前;难以忘记人代会等重要活动中,领导们乐当秘书角色,和大家一块忙前忙后,分发资料,挑灯夜战;难以忘记寒风料峭、雪花纷飞中,随常委会领导到乡镇、部门调查研究,深入牧区,指导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康献计献策。
十三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红原的生动实践,红原县人大常委会坚持守正创新,扎实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迎来了很多的“首次”:2016年3月,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首次启用电子表决系统;2018年11月,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首次组织任命人员向宪法宣誓;2024年1月,在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首次实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
十三年来,我目睹了一届又一届的常委会领导和组成人员从全县各条战线转岗到人大机关工作,他们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红原民主法治建设和红原县人大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应该说,人大工作一棒接着一棒,人大的威望一届比一届高,工作一届比一届活跃。看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到民主的进步与法制建设的发展,我更加热爱人大工作。
十三年来,我深深被一届又一届人大代表所感动,他们在担任人大代表期间,始终胸怀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满腔热忱履职,深入调研视察、建言献策、献计出力,在助力经济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发出了人大好声音;始终心系百姓,以炽热的为民情怀,听民声、察民情、汇民智,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坚持跟进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铮铮誓言;始终坚守本职,创新创业、建功立业,努力为全县发展添劲助力,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先锋风采。
十三年来,我深刻地体会到,做好人大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学习。人大工作涉及诸多法律法规和各领域相关知识,不注重学习、不加以领悟,调研中就难以发现问题,就难以提出切合实际的科学建议,就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加强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学习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中我逐渐领悟到,做好监督工作先要学会“看”,要学会用发现的眼光看问题,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找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问题的实质;再要学会“察”,要弄清楚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是什么,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还要学会“说”,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学会运用求新思维从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去提炼观点、阐述问题;更要学会“督”,要把县委要求做、法律规定做、政府需要做、人民期盼做的事项,作为监督的重点,寓支持于监督之中见真章、收实效。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结合自己的领悟,我撰写了多篇反映红原县人大工作创新实践的稿件,积极向四川人大网、《民主法制建设》杂志和《人民权力报》等媒体投稿,传递红原人大声音,讲好红原人大故事,展现红原人大代表风采。
这就是我和人大相遇、相知、相融的经历,一生人大缘,一世人大情,这种不解之缘仍将继续下去,期待红原县人大在未来的发展中,书写更多的辉煌篇章。
(作者系红原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