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预算工作委员会>悦读 · 论坛 · 随笔

读书学习三“三”之妙

时间: 2015-07-08 来源: 中国审计报 作者: 李晓宁
[ 字号大小:]

  感悟古代先贤关于读书学习的诸多论述,其中“三余”“三上”“三到”可谓精辟绝妙,如能效而勤行之,定受益良多。

  《魏略?董遇传》中记载,三国时期儒学大家董遇,出身贫寒,且生性木讷,从小以砍柴为生,但他充分利用闲暇时光潜心苦读,多年之后,凭着自己的满腹才学在魏朝任重要官职。他将自己的读书时间总结为“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他在自己苦读的同时,要求自己的学生用好“三余”之时,反复苦读钻研,并提倡书当先读百遍,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诗词大家苏轼辗转多地任职,现闻名遐迩的苏州西湖苏堤便是其任苏州太守时设计建造的。在其公务异常繁忙的情况下,它能将每天的点滴时间用到读书学习之中,并总结为“三上”,曰:“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可想苏东坡在“三上”曾有多少思想火花闪念,才创造出众多流传千古的佳句!“三上”“三余”所诠释的是高效利用时间之道和苦读积累之效,理学大家朱熹所倡导的“心道、眼到、口到”之“三到”可谓是读书方法之精要了,这也是朱熹毕生的学习感悟和读书收获。“三到”提倡读书学习心无旁骛,精力专注,并且诵读于口,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和一代文豪鲁迅先生都推崇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谓与朱熹之“三到”有异曲同工之妙。

  《抱朴子?助学》中讲到:“不饱食于终日,不弃功于寸阴。”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对之利用的效率却决定着不同的学习效果。古人先贤用事实和实践证明,学之大成者,无捷径可走,唯有倍加珍惜时光,不断反复研学,坚持一心苦读!当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知识致胜的时代,如果能够在工作学习中,珍惜“三上”之时,用好“三余”之日,领会“三到”之要,贯通这读书学习的三“三”之妙,必然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中国审计报》 2015年07月1日 08 版)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