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制度研究会>通知公告

2024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报公告(境内)

时间: 2024-06-28 来源: 社科研究信息 作者:
[ 字号大小:]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现发布《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课题指南》,并就做好2024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工作的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2024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省社科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更好繁荣中国学术,更好服务中心大局,更好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课题指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在相关学科中拟定了一批重要选题,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选择申报。
  三、申报省社科基金项目,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代表正确方向、体现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应用研究要紧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基础研究要瞄准国内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突出研究的原创性。
  四、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式受聘于境内高等学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含港澳台研究人员);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中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人员,或者具有博士学位,在站博士后人员和省内高校在读博士研究生亦可申请。其中重点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项目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7月22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7月22日后出生)。课题组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须从就读学校申请,在职博士可以从受聘单位或就读学校申请,须征得导师同意;全脱产博士后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受聘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五、申请单位须符合以下条件:境内高等学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课题指南》设各学科选题。各学科选题不再区分方向性条目和具体条目,申请人可直接按照选题条目申报,也可选择不同视角、方法对选题条目进行调整。各学科选题均可申报重点项目。申请人也可根据《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项目)。课题名称表述要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等对待。
  七、省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10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5万元。申请人应按照《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八、省社科基金项目完成时限:申报课题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从批准立项之日起算);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的,在立项后两年内完成(从批准立项之日起算)。一经获准立项,务必严格按照计划时间执行。
  九、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2024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作如下限定:
  (一)申请人同年度同批次只能申请一项省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同年度同批次最多参与两个省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不得将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申报材料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二)申请人申请的研究课题已获得其他资助的,必须在申请材料中予以说明;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个基金项目结项。
  (三)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省社科基金项目,须在申请材料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
  (四)在研(2024年7月22日前未提交结项申请)的省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请。
  (五)曾经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被终止未满3年或撤项未满5年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省社科基金项目。
  (六)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省社科基金项目。
  (七)立项后凡以省社科基金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或者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送时,应当标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字样。
  十、贯彻落实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申报项目须按照《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以下简称《活页》)要求,如实填写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没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十一、申报课题全部实行同行专家通讯初评。初评采用《活页》匿名方式,《活页》论证字数不超过7000字,要按《活页》中规定的方式列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十二、获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结项成果形式原则上须与预期成果一致;获准立项的申请书视为具有约束力的资助合同文本。最终成果实行匿名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鉴定等级予以公布。除特殊情况外,最终研究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擅自出版者视为自行终止资助协议。如计划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外语撰写成果,须在申请书论证中予以说明。
  十三、申报方式:申请人和初级审核单位登录四川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管理系(http://221.236.28.126/)进行申报和审核。申请人在线申报的同时仍需提交纸质版申请书一式5份(含原件一份),并确保线上线下申请书内容完全一致。申请书用A3纸双面打印,中缝装订。申请书封面“项目编号”请务必按照规范填写。凡有涉密内容的课题,不从网上申报,请与省社科工作办联系。
  申请人申报流程:①使用真实信息进行注册(如已注册直接使用已有的用户名和密码登录)→②进入年度项目申报→③阅读申请书上传说明→④下载申请书及活页→⑤填写申请书并保存(可离线填写,填写完成后务必在申请书首页点击“检查填报内容并保护文档”按钮,在初级审核单位下拉列表中请务必选择本人工作单位,如没有本人工作单位请选择“省社科工作办”)→⑥上传申请书、上传活页论证(上传后如需修改,请直接修改后在申报截止日期前点击“重传申请书”、“重传活页论证”上传)→⑦打印申请书(不打印活页)→⑧在申请书封面右上角“项目编号”栏填写项目编号(项目编号在申请书成功上传后自动弹出,也可在管理系统“年度项目管理”-“申报管理”页面的“已申报项目列表”查看)。
  各申请单位科研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核申报资格、前期研究成果的真实性、课题组的研究实力和必备条件等,签署明确意见加盖公章后统一报送到省社科工作办。个人直接申报不予受理。
  十四、申报时间:项目管理系统于2024年7月8日9时至7月22日17时开放(申报截止后系统自动关闭,不接受任何申报及修改)。初级审核单位审核和报送纸质材料截止时间2024年7月29日。逾期不予受理。
  申请人有申报规定方面的问题可咨询本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有技术问题可联系技术支持(电话:4008001636)。
  联系人:刘老师 李老师
  联系电话:(028)89111898、89111892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剑南大道南段1528号四川社会科学馆1701室,邮政编码:610071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24年6月21日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  项目课题指南    说  明

  一、2024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和评审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坚持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发挥省社科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更好繁荣中国学术,更好服务中心大局,更好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课题指南》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聚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聚焦构建中国特色巴蜀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重要基础和前沿问题,在相关学科中拟定了一批重要选题,申请人可结合自身学术专长和研究基础选择申报。
  三、申报省社科基金项目,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问题导向和创新意识,着力推出代表正确方向、体现学术水准的研究成果。应用研究要紧贴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基础研究要瞄准国内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突出研究的原创性。
  四、申请人须具备下列条件: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正式受聘于境内高等学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含港澳台研究人员);具有独立开展研究和组织开展研究的能力,能够承担实质性研究工作;具有中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人员,或者具有博士学位,在站博士后人员和省内高校在读博士研究生亦可申请。其中重点项目的申请人须具有副高级以上(含)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青年项目男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9年7月22日后出生),女性申请人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4年7月22日后出生)。课题组成员须征得本人同意并签字确认,否则视为违规申报。申请人可根据研究实际需要,吸收境外研究人员作为课题组成员。全日制博士研究生须从就读学校申请,在职博士可以从受聘单位或就读学校申请,须征得导师同意;全脱产博士后须从所在博士后工作站申请,在职博士后可以从受聘单位或博士后工作站申请。
  五、申请单位须符合以下条件:境内高等学校、党校、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党政机关研究部门,以及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在相关领域具有较雄厚的学术资源和研究实力;设有科研管理职能部门;能够提供开展研究的必要条件并承诺信誉保证。以兼职人员身份从所兼职单位申报的,兼职单位须审核兼职人员正式聘用关系的真实性,承担项目管理职责并承诺信誉保证。
  六、《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24年度课题指南》设各学科选题。各学科选题不再区分方向性条目和具体条目,申请人可直接按照选题条目申报,也可选择不同视角、方法对选题条目进行调整。各学科选题均可申报重点项目。申请人也可根据《课题指南》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结合自身研究兴趣和学术积累申报自选课题(包括重点项目)。课题名称表述要科学严谨、简明规范,避免引起歧义或争议。自选课题与按《课题指南》申报的选题在评审程序、评审标准、立项指标、资助强度等方面同等对待。
  七、省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额度为:重点项目10万元,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5万元。申请人应按照《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根据实际需要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
  八、省社科基金项目完成时限:申报课题最终成果形式为论文或研究报告的,在立项后一年内完成(从批准立项之日起算);最终成果形式为专著的,在立项后两年内完成(从批准立项之日起算)。一经获准立项,务必严格按照计划时间执行。
  九、为避免一题多报、交叉申请和重复立项,确保申请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课题研究,2024年度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作如下限定:
  (一)申请人同年度同批次只能申请一项省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组成员同年度同批次最多参与两个省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不得将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申报材料以不同申请人的名义提出申请。
  (二)申请人申请的研究课题已获得其他资助的,必须在申请材料中予以说明;不得以内容基本相同或相近的同一成果申请多个基金项目结项。
  (三)凡以博士学位论文或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省社科基金项目,须在申请材料中注明所申请项目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联系和区别,并承诺在原论文(出站报告)基础上进行实质性修改,预期成果与学位论文(出站报告)的重复比例不得超过60%。
  (四)在研(2024年7月22日前未提交结项申请)的省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社科规划项目的负责人不得申请。
  (五)曾经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项目被终止未满3年或撤项未满5年的不得申请或参与申请省社科基金项目。
  (六)不得使用与已出版的内容基本相同的研究成果申请省社科基金项目。
  (七)立项后凡以省社科基金项目名义发表阶段性成果或最终成果,或者向有关领导和部门报送时,应当标注“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字样。
  十、贯彻落实科研诚信建设的相关政策要求,申报项目须按照《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和《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以下简称《活页》)要求,如实填写材料,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没有违背科研诚信要求的行为。
  十一、申报课题全部实行同行专家通讯初评。初评采用《活页》匿名方式,《活页》论证字数不超过7000字,要按《活页》中规定的方式列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
  十二、获准立项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执行期间要遵守相关承诺,履行约定义务,按期完成研究任务,结项成果形式原则上须与预期成果一致;获准立项的申请书视为具有约束力的资助合同文本。最终成果实行匿名通讯鉴定或会议鉴定,鉴定等级予以公布。除特殊情况外,最终研究成果须先鉴定、后出版,擅自出版者视为自行终止资助协议。如计划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外语撰写成果,须在申请书论证中予以说明。

  马列·科社
  1.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
  2.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新质生产力研究
  3.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主张及其时代价值研究
  4.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研究
  5.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逻辑研究
  6.新时代青年的价值选择及信仰塑造研究
  7.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研究
  8.智能技术赋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四川实践研究
  10.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四川实践研究
  11.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四川实践研究
  

 

  党史·党建
  1.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研究
  2.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协同推进研究
  3.加强司法权力运行监督管理研究
  4.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四川印记研究
  5.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川科技创新发展历程、成就与经验研究
  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四川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研究
  7.四川红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与保护利用研究
  8.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城乡融合发展历程研究
  9.四川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研究
  

 

  哲 学
  1.当代科学视域下的经典哲学问题研究
  2.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批判研究
  3.语境非敏感哲学语义学研究
  4.脑科学视域下的意识问题研究
  5.当代逻辑与人工智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
  6.元伦理学起源问题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7.佛家伦理经典选注
  8.四川民族地区民间信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宗教学
  1.文明互鉴下中国与欧洲传统宗教文化交流研究
  2.宗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制度路径与现实问题研究
  3.巴蜀宗教与巴蜀文化传播研究
  4.巴蜀佛道教寺观与近代社会关系研究
  5.道教地理志研究
  6.四川道教史研究
  7.数字时代的生育焦虑与民间信俗研究
  

 

  经济学
  1.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的机制研究
  2.提升城乡要素协同配置效率的机制研究
  3.乡村振兴中旅游发展影响评价体系开发研究
  4.“专精特新”企业的公司治理、代际传承与可持续创新机制研究
  5.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放通道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6.成渝双城经济圈人工智能产业协同发展的价值共创模式、机制与路径研究
  7.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四川实践研究
  8.四川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
  9.四川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研究
  10.四川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研究
  11.四川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
  12.四川省“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机制构建研究
  13.四川维护金融安全的实践路径研究
  14.四川省现代特色金融体系构建研究
  15.四川产业转型升级新动能培育机制研究
  16.四川企业“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安全保护机制创新研究
  17.新发展格局下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研究
  18.四川城乡融合发展中新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研究
  19.四川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研究
  20.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理论与路径研究
  21.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与土地制度创新研究
  22.大农业观大食物观与四川省优势特色农业集群发展研究
  23.成渝地区音乐文化产业研究
  24.攀枝花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研究
  

 

  统计学
  1.产业链数字化监管机制研究
  2.四川城乡融合统计监测研究
  3.四川新质生产力统计监测研究
  4.四川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研究
  5.四川各市(州)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统计测度研究
  6.四川中等收入群体测度研究
  

 

  管理学
  1.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机制与路径研究
  2.基层应急能力提升研究
  3.人才链支撑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四川实践路径研究
  4.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四川公共安全治理能力提升研究
  5.四川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创新的政策一致性问题研究
  6.四川省公共数据资源体系建设研究
  7.四川省数字产品制造产业生态系统构建研究
  8.四川省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绩效评估研究
  9.四川省国有企业科技人才管理现状研究
  10.四川耕地“非粮化”治理研究
  11.四川省用能权交易试点政策研究
  12.四川省培育未来能源装备产业生态系统的路径与支持政策研究
  13.四川五大经济区城镇发展图谱与功能优化路径研究
  14.四川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影响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15.地方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研究
  

 

  政治学
  1.推进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研究
  2.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研究
  3.提升新时代地方人大监督工作质效研究
  4.提升基层党组织能力的路径研究
  5.中国共产党加强社会整合的历程与经验研究
  6.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7.当代欧洲民粹主义思潮研究
  8.美西方政治与企业界领导力与组织竞争力发展前沿动态研究
  9.网络意识形态风险及对策研究
  10.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四川实践研究
  

 

  法  学
  1.《刑事诉讼法》修改重点问题研究
  2.数字经济背景下经济刑法立法完善研究
  3.劳动争议调解法律问题研究
  4.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法治保障研究
  5.农业互助合作保险实施的法律路径研究
  6.涉民营企业犯罪的出罪问题研究
  7.公职人员惩戒措施设定的法治化研究
  8.四川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法治化研究
  9.四川数字自贸区建设的涉外法治路径研究
  10.四川推动新时代能动司法的创新实践研究
  

 

  社会学
  1.城市更新中的社区空间利益关系研究
  2.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社会工作服务基层治理研究
  3.网络空间道德伦理研究
  4.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四川乡村文化变迁研究
  5.四川乡村劳动力回流与社会结构变迁研究
  6.四川民族地区重点民生领域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研究
  7.四川青年群体婚育观的社会学研究
  

 

  人口学
  1.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研究
  2.人工智能在老年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与挑战研究
  3.新发展阶段四川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路径研
  究
  4.人口发展新格局下四川劳动力特征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研究
  5.现代化进程中四川生育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实施路径研究
  6.成都都市圈人口承载力提升研究
  

 

  民族学
  1.马克思主义民族共同体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与路径优化研究
  3.西南地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
  4.西南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路径研究
  5.藏羌彝走廊文化共同性研究
  6.藏羌彝走廊族际通婚元素资料库整理挖掘与阐释研究
  7.四川城市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路径研究
  8.川西民族地区和美乡村建设研究
  

 

  中国历史与巴蜀文化
  1.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历史维度研究
  2.三星堆祭祀文化研究
  3.古蜀与周边地域的文化互动和融合研究
  4.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
  5.汉唐时期华夏礼制在东亚的扩散研究
  6.三苏与北宋政治研究
  7.清代州县工程营缮研究
  8.清代民国历史档案整理与研究
  9.民国康区地方志校注整理研究
  10.古代四川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11.近代四川现代化转型研究
  12.区域制度史研究
  13.天府粮仓的形成与变迁研究
  14.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的历史贡献研究
  15.红军长征在四川历史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
  16.新中国四川工业化发展研究
  17.四川历代灾害资料整理与研究
  18.四川通志(总志)及州(府)县旧志点校和整理研究
  19.四川历史名人的传播及接受演变研究
  20.历代文人入蜀文学与文化活动研究
  21.苏轼史论研究
  22.蜀道沿线文化遗迹搜集整理与研究
  23.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性发展研究
  24.蜀道图像记录方法及数据库建设研究
  

 

  世界历史
  1.近代早期西欧思想转型研究
  2.近现代欧美社会治理和环境治理研究
  3.欧美国家近现代城乡关系研究
  4.南亚、东南亚国家民族与文化研究
  

 

  国际问题研究
  1.美欧数字贸易规则对我省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研究
  2.拉美国家政府调控机制研究
  3.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研究
  4.四川文化产业推动中国国家品牌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与认同路径研究
  5.四川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研究
  

 

  考古学
  1.三星堆纹饰艺术整理与比较研究
  2.城坝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
  3.秦汉蜀地“三都”与蜀道关系研究
  4.四川陶瓷考古研究
  5.成都平原先秦生业形态的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
  

 

  中国文学
  1.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2.巴蜀神话传承发展研究
  3.当代文学中巴蜀元素研究
  4.民国乡村建设中的四川文学经验研究
  

 

  外国文学
  1.英国文学与民族起源神话研究
  2.后人类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3.英美作家对西方古典学的接受研究
  4.中外文论的对话与互构研究
  5.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研究
  6.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对日本审美体系建构的影响研究
  7.巴蜀文学海外传播、译介与接受研究
  

 

  语言学
  1.出土儒学文献对《汉语大字典》修订的价值研究
  2.《汉语大字典》上古韵部标注考察与研究
  3.巴蜀图语和巴蜀符号的语言学研究
  4.四川方言研究
  5.近代四川民俗多语种翻译的整理研究
  6.外语教学中虚拟仿真技术的运用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数字传播研究
  2.跨文明传记的叙事策略研究
  3.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学理论范式构建研究
  4.巴蜀文化软实力和对外传播影响力提升机制研究
  5.四川形象国际传播路径研究
  6.新时期提升四川基层干部全媒介素养研究
  

 

  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
  1.大语言模型在文献情报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2.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研究
  3.数字人文视域下的古籍整理与研究
  4.智能时代知识生产与传播机制研究
  5.英国涉台档案整理研究(1949-1980)
  6.面向四川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数据服务体系研究
  

 

  教育学·心理学
  1.教育家精神与教师成长研究
  2.乡村教师口述史研究
  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整合研究
  4.数字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研究
  5.学前教育教师供需机制研究
  6.特殊教育普惠发展路径研究
  7.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8.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融合发展研究
  9.中小学心理预警学生的动态监测与分类干预研究
  10.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构研究
  11.四川老年人群心理健康与干预研究
  12.新形式下消费者心理和行为变化研究
  13.四川省民族地区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赋能研究
  14.四川省县域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研究
  15.四川学校教育空间演进特征研究
  16.四川省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体育学
  1.体育赛事安全创新治理研究
  2.西方体育项目的中国传播史研究
  3.四川省落实青少年体育和学校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政策体系研究
  4.四川省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多元联动的机制与策略研究
  5.四川省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活动监管研究
  6.四川省三大球发展研究
  7.四川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研究
  8.四川民族、民间、民俗体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艺术学
  1.川渝三线建设历史影像收集整理与研究
  2.巴蜀传统审美文化研究
  3.巴蜀传统器乐乐种收集整理与传承发展研究
  4.文明互鉴视域中的三星堆文艺风格研究
  5.四川民间艺术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
  6.四川现当代美术史研究
  7.蜀道与中国山水艺术图像互构研究
  8.蜀派古琴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9.人工智能时代艺术美学重构研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