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有“天下西湖三十六,富顺西湖甲四川”的说法。谁不说俺家乡美,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富顺人,我对富顺西湖情有独钟。近有外地朋友来访,听说富顺是才子之乡,便想到此一游。于是我们驱车前往,西湖理所当然成为首选之地,因为这里除了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还能穿越富顺的人文历史。
富顺西湖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可以说她陪伴我度过了中学时代。物换星移,几度春秋,从少年到白头,短短数十年,我曾无数次环游西湖,或与朋友相约品茗, 或带亲人赏柳观荷……虽然时光匆匆,物是人非,但有些人、有些事却铭刻在心,让我时常温暖地想起。
今日重游西湖,我不由自主当起向导和解说,向朋友介绍她的前世今生。据《富顺县志》记载,最初西湖原是钟秀、神龟、五府、玛瑙诸山雨水汇流的自然洼地。早在宋代即已疏凿,砌石为堤,隧成湖泊,湖阔六七里。后经历代培修点缀,先后修建有西湖厅、湖光亭、凌波亭、吹香亭、春风亭、醒心亭、涣乐亭、景濂亭、浩然台、超然台。湖面逶迤,亭榭呼应,曲桥钩连,荷花映日,莲叶接天,垂柳列岸……这些词汇难以穷尽西湖的唯美,可以想象千年前富顺西湖的旖旎风光。
西湖不仅景美,而且文化底蕴厚重,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古代趣闻轶事和文人墨客们的诗文。如北宋太常博士周延俊任富顺知监时,就为西湖的旖旎风光写下了“湖西平如纸,湖心浅可篙。亭台随陇亩,竹柏出蓬蒿……絮沾萍草合,香起芰荷高……”《西湖》五言诗。还有碧波亭上“异代人材辉泽畔;千秋月魄照湖心”的一副对联,便是追怀“戊戌六君子”刘光第“变法图强,凛然大义”的英雄气概。刘光第是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清末四川“文学八大家”之一,善写律诗,犹喜七律,多次来西湖,他赴京履职之前告别西湖时,就写下广为流传了的“胜地呼人作雅留,愧无邛杖挂钱游。两峰苍翠一孤艇,五里荷花十二楼。县有湖山高蜀国,梦随烟月落杭州。漫怜词客清寒甚,踏叶来占易洞秋”的《咏富顺西湖》七律诗。
经我介绍,朋友兴致高涨,迫不及待拉着我环湖漫游,贪婪地饱赏西湖秀丽景色,完全沉浸于西湖的美景,那种惊诧,完全不亚于当年我和姐姐初到富顺上学第一次畅游西湖的情景。我们绕过九曲桥、红蕖榭,经碧波亭,穿龙风桥,达湖光亭、花园湾,穿行其中,遍赏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步入湖边,只见一泓清水池塘,漫湖碧透,湖面水平如镜,湖水清澈见底,微风吹拂,荡起细细涟漪。湖上亭榭相呼应,曲桥相钩连。湖边品茶聊天的、下棋对奕的、作画写诗的、吹拉弹唱的、取景照像的,各得其所,各享其乐。特别是垂柳列岸,翠绿欲滴,微风吹拂,荡起丝丝轻柔,令人神清气爽,一不小心就与千丝万缕的垂柳撞个满怀,那一棵一棵婀娜多姿的杨柳,还有那狭长的柳叶如柳树秀发柔柔地披下来垂到河面上,远看好似一位绿发少女在河边梳妆,不禁让人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环游一圈,朋友不禁感叹:小小西湖,见过晏铎、熊过的十年寒窗;小小西湖,见过明代状元杨升庵提笔泛舟的风雅;小小西湖,见过说文解字的秘密;小小西湖,听过刘光第讲诉当年变法的个中曲折,不由得有穿越历史之感。那长长的湖堤上,不仅荟萃着历代著名文人歌咏西湖的美妙诗篇;荟萃着富顺籍书法家们为这些文彩留下的墨宝;还有在与《西湖诗歌墙》隔湖相对望的另一侧沿湖堤的那一排排茶舍墙上,以形象而又生动的解图记载着当地祖辈们传下的语言朴实、幽默风趣、内容丰富,这些形象的解图墙与隔湖相望的诗歌墙相映成趣,交相辉映,彰显着千年古县深厚的文化底蕴,表达了才子之乡对文化的传承与珍视,也是文化与旅游的有效融合。
我喜欢富顺西湖的温婉、宁静、优雅、博识、厚重……她原本只是游客们赏花散步、休闲品茶、棋牌娱乐之地,现在已成了传播当地历史文化、欣赏诗词书法、重温乡音乡俗、回忆童年时光的好地方,集休闲、观景、赏花、忆旧、感怀于一体。特别是夏日荷花惊艳绽放之时,更是富顺西湖最美的季节,那时漫步西湖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又是何等惬意!可以说,富顺西湖就是自然和人文景观交融、历史和现实勾连的好去处,更是一个乡愁郁结的胜地,串联起往古来今的富顺记忆,任一汪碧水凝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