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研报告选登

强化资源要素配置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完善机制体制推进乡村加速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 2019-05-08 来源 遂宁市船山区人大常委会
[ 字号大小:]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再次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乡村振兴,船山怎么办?带着问题,带着对未来乡村发展的美好憧憬,遂宁市船山区人大调研组在广泛深入镇村、农业企业、专合组织、农户调查走访的基础上,立足发展现状,紧扣政策取向,探索性提出了加快我区乡村发展的一些思考。
  一、乡村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一)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改革发展脉络
  我国的改革开放自1978年率先从农村起步。其中,四十年的农村发展历程均以改革为主线贯穿始终。四十年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一是启动阶段(1978年—1987年)。主题词: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温饱问题迅速解决,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二是深化阶段(1988年—2002年)。主题词:民工潮,企业改制。农村改革持续推进,改革中心向城市转移,乡镇企业融入城市企业改制浪潮纷纷拍卖,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带来了城市经济的空间繁荣,务工收入渐成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土地撂荒势头日益显现。
  三是转折阶段(2003年—2007年)。主题词:税费改革、反哺农业。全面取消农业税,陆续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该系列惠农措施因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低下,未能再次有效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四是徘徊阶段(2008年—2017年)。主题词:农民不务农,确权颁证。农业经营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占比进一步降低,农村青壮年绝大部分不愿从事农业,土地抛荒现象愈演愈烈,乡村逐步走向萧条;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拉开序幕,确权颁证工作基本完成。
  五是突破阶段(2018年以来)。主题词:乡村振兴。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出了重振乡村的部署,并相继出台了若干配套举措。
  (二)遂宁市船山区乡村发展现状调查
  调研组在综合分析我区近十年来农村发展概况的基础上,针对性选择了区级主导发展的唐家乡东山村和镇(乡)村自主发展的老池乡芋禾村、南陵村以及复桥镇冬春村、宝塔村共五个村进行了调查走访,重点从基础条件、产业态势、人居环境、劳动力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及来源、集体资源资产经营状况等方面着手分析。总体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该五个村中,东山村2007年—2011年因土地整理和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项目相继实施,农业基础设施相对系统完善;冬春村引进大型产业项目后因区里支持新建、改造了部分基础设施;南陵村、芋禾村分别借力移民后扶和脱贫攻坚以新引进产业项目为重点部分改善了基础条件;宝塔村尚无骨干产业项目,道路、水利等条件仍然较差。综合几个村的情况来看,群众出行问题基本解决,但对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制约仍不同程度存在,主要体现在机耕道路不畅、节水设施缺失和土壤质量较差等方面。
  2.产业发展差异明显。东山村十年前的产业发展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吸纳业主和大户20余户,建成各类蔬菜基地100余亩,全村土地规模流转达90%以上;冬春村招引3家公司入驻,流转土地300余亩,发展蓝莓1000亩、中药材2000亩;老池乡突出返乡创业抓手,仅芋禾村就吸引外出成功人士返乡流转土地3000亩,新建现代农业项目11个;南陵村夏曾种植园、天平岭农业生态园业已打出品牌。宝塔村仅有大户两个流转土地共50亩从事蔬果种植,农民自主种植常规粮油作物500余亩,撂荒耕地近1000亩。
  3.人居条件总体较好。各村自然生态均未遭到破坏,村道、社道基本通达,除尚未脱贫的个别贫困户和常年外出、无人居住且未新建住房农户外,居住条件总体较好。
  4.劳动人口普遍外出。农村劳动力离土离乡转移到二三产业的现象十分突出,鲜有劳动年龄段人口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与经营。宝塔村农村劳动力约500人,常年留守农村的不足10人;东山村、冬春村、南陵村农业企业用工普遍是留守老人;情况较好的芋禾村景滋源公司经常性聘用的30—50个农业工人中,劳动年龄段的也仅占30%左右。
  5.非农收入占据主导。由于传统农业投入产出比的严重失衡,农民不重视农业、农民不务农由来已久。以老人为主的农村留守群体主要以自给为目的开展了诸如水稻、油菜、红苕和蔬菜、瓜果等极其单一的作物种植,基本不计划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或者说根本来源全部依赖于外出人员经商务工收入。
  6.资源利用极不充分。一是耕地,除沿江坝地外,凡无农业企业或业主入驻的地方,荒芜情况均较为严重,一般达到30—40%,部分地方甚至高达70—80%。二是林地,全区林地树种结构单一且以公益林为主,林产品开发受到诸多制约,林下综合利用小有探索,利用总量十分低下。三是水域。各型塘库堰基本发包用于水产养殖,但发包价普遍偏低。四是集体建设用地。一户多基现象较为突出,废弃宅基地大量闲置;闲置村小学、村办公室土地利用价值不高。
  7.集体经济几近空白。村集体除了土地、房屋、水域租赁或承包收益外,基本没有其他经营性项目,再无别的收入来源,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并逐步壮大的手段。
  二、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和瓶颈聚焦
  (一)核心引领问题——人才流失
  乡村振兴,主力军在哪里?仅靠农村留守群体,乡村只会进一步走向衰败和荒凉!现实情况是:农村劳动力难以在农村找到其价值的体现,倾向性将外出经商务工当成了主业,哪怕从农村走出去毕业于农业院校的学生择业也大多不愿回到农村从事农业而纷纷选择改行。农业招商、返乡创业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百舸争流的态势远未形成。
  (二)发展杠杆问题——金融缺位
  乡村振兴,产业为先。从目前各类投资农业的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生产经营状况来看,自有资金实力不足是普遍性的问题,或多或少都有对金融的需求。但是,目前的各类金融机构甚至是专门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其系列服务产品无一例外地设置了较高门槛,让规模化的农业项目融资望尘莫及。
  (三)潜力挖掘问题——资源固化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基础性工作已然完成,已实现资源向资产的跨越,但大多采取了租赁、承包的方式获取微薄收益,在进一步转换为资本的过程中尚缺乏普遍的实质性的尝试。
  (四)发展动力问题——机制老化
  统分结合、联产承包是当前最基本的土地管理模式,但现实的情况是:分得彻底,统则无影。由此导致的结果是:闲置资源过于分散,集中开发缺乏统的手段;农业经营主体投资形成的资产权益难以得到根本保障。
  三、乡村振兴重在机制改革与创新
  乡村振兴课题十分宏大,涉及的内容异常宽广。其中,灵活的运行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研着重从机制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上提出一些探索性建议。
  (一)培育乡村发展新型人才,解决谁来振兴的问题
  1.村级管理队伍优化。立足改变现有村级干部队伍总体素质低下的局面,坚持并进一步强化能人治村理念,积极推进村级干部队伍职业化进程。鼓励区直部门、乡镇机关年轻优秀干部在保留原机关编制和待遇的条件下,下派到村兼任村支部书记或村主任(甚至可以考虑兼薪);通过多种渠道,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一大批政治坚定、公道正派、组织能力强、懂治村方略和农业经营管理的优秀人才任专职村干部,纳入编外乡镇干部管理并明确工资待遇。
  2.返乡创业政策扶持。在认真总结分析近年来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园区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出台系统的、全区性的返乡创业(含产业转移)扶持政策措施,让有意愿返乡、有能力创业的农村外出人员下定决心,让有激情投入农业、有实力发展农村的工商界人士增强信心。
  3.技术人才贴心关怀。将为农业企业、专合社、家庭农业、专业大户服务作为涉农部门的根本任务,鼓励区直部门、乡镇机关的各类农业专门技术人才走出去点对点联系相关服务对象,支持其在服务对象接受的情况下开展有偿的技术指导、技术承包等服务。
  (二)优化乡村发展管理体制,解决振兴载体的问题
  1.释放耕地三权分立活力。农村土地撂荒不是农民自身的问题,是农民基于价值取向的主动选择。在维持农户耕地承包权的基础上,以集体经济组织核算单元为单位,建立土地托管制度,将全部闲置土地集中起来。村集体可将集中起来的土地予以整理后通过流转、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等方式盘活,承包农户享受收益分配权益。
  2.激发建设用地内生潜力。以村为单位,组织农村闲置建设用地(含农户宅基地)的全面清理。逗硬执行国土管理法规,研究一户多基旧房拆除和宅基地退出的激励补偿措施。对合法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全家常年外出、暂住地已购买住房的农户,鼓励有偿拆除其农村无人居住的危破房屋,并由国土主管部门书面确认保留其宅基地使用权益。采取措施将清理或腾退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合适区域,再以招拍挂的方式将使用权出让给农业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用于农业经营或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
  3.推动林地开发走向市场。目前,全区各类林地的状况普遍是:生态效益显著,经济效益趋零。在保留农户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的前提下,以核算单元为单位,探索建立林地、林木托管制度。由村集体组织,广泛采取租赁、入股、拍卖等方式吸引投资主体参与开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大力实施林种结构调整和林地综合利用。
  (三)疏通资本流入瓶颈障碍,解决振兴物质需求问题
  1.民间资本。在政策吸引的同时,立足坚定民间资本投入信心,解决投资主体后顾之忧,本着投资者自愿的原则,及时组织延长土地流转期限的续约;研究出台投资主体自建设施(含冷藏、经营、管理等构建筑物)土地使用及资产权益管理办法。
  2.金融资本。在目前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难有较大突破的客观背景下,充分发挥国有担保机构的服务职能,强化项目风险评估,简化担保程序,降低担保费率,大力支持已建成项目正常生产经营。
  3.保险资本。顺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政策性保险目录的变革。搭建沟通互动平台,积极争取各类商业保险公司针对具体农业产业项目编制保险服务产品。
  (四)试点政策法律空间突破,解决振兴实用路径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发展历程,无一例外都是自下而上发生的变革,都是最基层的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大胆突破既有的条条框框先闯先试,才有改革释放的活力得到上级认可,其关键办法和举措才带动了政策和法律的修订完善。围绕乡村振兴全民参与激情的形成,围绕农村资源、资产活力的有效利用,围绕管理服务切合振兴主体需求,坚持试点先行的原则,选择不同类型的乡镇和村率先探索,取得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五)深化管理服务落地水平,解决振兴主体诉求问题
  投资者入驻农业,不仅关心前期的基础设施配套、产业政策扶持等,同时关心生产经营过程中治安环境、用水用电等问题。为此,需要思考优惠政策全区一盘棋的问题;需要关注前期已展开的一些试点经验加快全面推广步伐的问题;需要沟通协调农业生产用电的计费标准执行问题(注:调研中众多农业企业反映其用电执行的是农村照明用电价格,甚至有商业用电价格存在);需要重视群众的宣传教育,加大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充分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问题。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