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城镇化过程中通过对城乡原有景观要素优化组合或引入新成分,着力突出生态规划,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增加城乡建设过程中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将景观组分、生态单元、经济要素和生活要求最佳生态利用配置,按生态规律和人类利益统一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对环境、资源、交通、产业、技术、人口、管理、资金、市场、效益、历史、文化等生态经济要素,合理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环境优化整治与生活高效安排,创造出优于原有景观生态系统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形成新的高效、和谐的人文自然景观。
巴中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格局,有深厚悠久的历史沉淀。城乡生态景观建设格局应以青山、绿水、丘陵为基质,镶嵌城镇、村庄、湖库等景观斑块,以道路、江河为廊道的景观生态中线。通过改善城乡景观结构,强化城乡景观功能,提高区域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经济、社会相互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生态型城市。
一是以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观风貌稳根基。把山水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统筹规划森林、土地、水源、旅游以及农业产业等资源布局。合理规划乡村景观风貌建设,保护民居,因势利导,把村落有机地融入大自然之中。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合理的乡镇布局规划,保护多样性的乡村景观格局,避免“千村一面,百村同景”的乡村景观。同时,要结合粮油、蔬菜、花卉、苗木、园艺等生态农业基地开发建设,营造城乡过渡景观缓冲带,发挥城郊景观的生态服务功能,并将农业植物引入城市园林、街头广场、公园等绿化建设中,将自然生趣注入城镇景观。重点打造古镇景观、林间现代服务业、红军文化、现代城市、现代物流、生态化工产业、川东北传统城镇、和外围背景森林景观等景观风貌区。按照“自然山水,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定位,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不断加强对原生态山林资源的保护,着力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彰显“山水最美、生态最优、环境最好”发展态势;以治理为保障维护生态,积极治理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完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着力形成风格各异的优美小镇、功能齐全的和谐社区、独具特色的小康庭院。
二是以产城相融的城镇景观风貌促增长。要以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为重点,以绿色景观廊道为骨架,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构筑自然与人文融合的景观体系。打造产城相生相融的经济生态,提升区域经济吸附力和区域影响力,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经济,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集聚示范工程,包括绿色食品集聚区、绿色天然气化工生态园区、传统产业化集聚区生态化改造示范、工业污染综合整治,打造巴中先进制造业基地;促进生态型现代服务业和生态旅游业建设,实现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运用市场机制,积极激活旅游元素,整合农业、林业、旅游业等资源,由单一的生产性功能产品向商务度假、休闲养生、观光体验等多功能产品联动发展转变。城镇建筑要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园林景观、水体景观相结合,紧凑布局,节约用地,控制建筑密度。提倡多样性建筑艺术风格,保持区域特色的建筑风格,维护建筑环境整体协调,建设“山水园林,红色巴中”的城市景观风貌。
三是以天人合一的文化景观风貌出活力。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巴中厚重的历史文化、红军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文化精髓,传承、弘扬,吸收、容纳他人先进文化,培育、拓展新文化元素,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发展建设的软实力。积极整合多元文化元素,加快实现文化与经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互相融合,打造特色鲜明的多元文化生态,塑造新时代巴中文化。积极保护、挖掘和发扬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民间文学、土特产品、饮食风味、生活习俗等文化形式,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特色。一方面重视文物古迹、传统历史文化和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除了对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外,还对宗教建筑、民俗建筑、传统农村住宅进行保护。一方面结合旅游开发,加深人们对这些文化资源的认识和了解,充分实现这些资源文化传播、教育价值。在历史文化区的新建筑和景观要体现地方特色,并结合现代生态文化的内涵,实现现代建筑与生态景观的协调。在城市构建体现历史文化内涵的城市雕塑等标志性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