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观点理论

人大代表要做到“五不”

时间 2018-04-02 来源 绵阳市龙门镇人大
[ 字号大小:]
  古人云:民者,国之根也;民者万事之本也。人民群众是国家的根本,是国家发展建设的主人。人大代表是人民群众选出来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使者”;是为群众排忧解困的“医生”和“桥梁”;是监督政府依法执政的“眼睛”;是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巡视员”、“监督员”。因此,要当一个合格的人大代表,要做到“五不”。
  代言不变“味道”。民意就是“味道”,民情就是“味道”。代言不变“味道”,就是代言不离开人民这个主题,不脱离群众这个根本,时时处处为人民说话,处处时时以人民为中心。现实中,有的代表把为民代言简单的当成发牢骚,说“怪话”,还有个别代表不经调查,不通民情,乱代言,代谎言,讲的不是群众想的,这些都是代言“变味”的表现。代言不变味道,就是要换位思考,以民心量我心,以我心表民心,真正把群众的疾苦讲出来,把民众的意愿表出来,要当民意的“宣传员”,不要当唱戏的“演员”;要代言而不“妄言”,说实话,讲真话,不以“帽子”压人,不以职务“离人”,真正以民者之身说事。
  监督不带“色彩”。监督是法律赋予代表的神圣职责,是每个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监督不带“色彩”,就是在监督过程中不要带“感情色素”,不要掺杂个人“好恶”,而是就事论事,见危而揭。监督不带“色彩”,就是要擦亮“眼睛”,别让假象所迷惑,善于去伪存真,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要盯住问题,见缝“插针”,敢于监督,勇于监督,不当“睁眼瞎”。现实中个别人大代表总爱做“好人”,看见问题不问,发现问题不说,存在着多栽花少栽刺的错误思想;还有的人大代表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站在“台上”观人,只监督看不惯的人,监督“明面上”的人,这些都是一种对人民、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表现。监督不带“色彩”,就是要不打“感情牌”,不唱“空城计”,真正让监督不留死角,不走过场、不“放水”,看住该看的事,盯住该盯的人;就是要拉紧“绳子”,套好“笼子”,不让制度虚设,不让监督打了“水漂”。
  批评不放“空炮”。批评是表明对问题认识的一种态度,是对错误事实的一种纠正。批评既是人大代表的权力也是一种担当。人大的批评与质询是对政府依法行使权力和工作得失的评估和考核。作为人大代表要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就必须拿好批评这个“武器”,以“问题”说话,以实事讲理,善于向政府执法过程的不正之风“开炮”。批评不放“空炮”,就是要直面问题不绕道,揭露问题不留情,批评问题用好劲,敢于向歪风“亮剑”,善于向问题“下刀”;就是要拉下面子,掀开“被子”,不绕“圈子”,当“直射炮”,不当“高射炮”,勇当“撞雷人”。
  建议不超“职权”。俗话说,好的建议是政府正确决策的指南,是人民群众发展致富的“路引”。作为人大代表不仅仅是批评家,更应该是建议家,要为政府执法和决策提好建议和意见。习近平同志曾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代表是人民所选,因此,建议必须为民而提,服务于民。建议不越“职权”,就是提建议不要超越辖区政府职权范围。俗话说,有多大的量吃大多大的饭,有的人大代表在提建议时站的角度非常高,往往让本级政府“够不着”,还有个别代表提建议时脱离人民这个核心,让建议背离了人民这个“主题”,因此这种建议也只能打进“冷宫”。建议不越“职权”,就是提建议时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人民群众为主线,以政府职权范围为根本,做到“三个不提”:与群众意愿相反的不提,与法律法规和政策相背的不提,不经调研核实的不提。
  视察不偏“道路”。代表视察是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毛泽东同志曾讲: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代表的视察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调查研究,视察是为政府“把脉”不出错,审议报告“不迷糊”的重要环节。视察不偏“道路”,就是不要把视察当观摩,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更不要把视察当“放风”和旅游,带着游玩之心出门,拍些照片回家,而是要带着“主题”去视察,带着“问题”找解答,做到在视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获问题,从而为审议政府报告提供参考。
附件:

分享到

[打印关闭]

相关新闻

意见选登

我来说两句

查看所有评论
用户名:

(您填写的用户名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 匿名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