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如何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法:明确新质生产力的定义,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作用及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阐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新质生产力的策略和路径。结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质生产力 法治保障 民意表达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经济格局。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坚实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以其独特的民主性、法治性和决策性优势,为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本文旨在深入剖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携手新质生产力,共同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篇章。
一、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新质生产力,是指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度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相较于王朝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具有民主性、法治性、决策性的优势,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民主支撑、法治保障、政策支持
在当今社会,新质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驱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有效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及作用。
(一)民主性优势,体现人民意志,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民主支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从根本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相对于王朝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在民主性上具有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王朝政治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其民主性严重不足,权力往往集中在君主或贵族手中,普通民众无法参与其中,体现的是“无民主”。二是西方民主政治看似有选举,看似民主选举,实则资本运作,不能真正体现人民的利益,是“假民主”。相比之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式,保障了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在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通过民主选举,确保了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代表性,使人民的意愿和诉求能够得到有效表达。同时,人民有权对其选举的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进行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促进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通过人大立法和监督职能,可以确保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为其提供良好的民主支撑。
(二)法治性优势,监督政策落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政体,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治基础。相对于王朝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在法治性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王朝政治中的法治思想体现的是皇权思想,法治守护的是皇帝私权;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法治守护的是人民的权力,体现是公权,法治的公信力更强。二是西方民主政治也有法治,但看似十分“完善”的法治体系,由于各方权力来源的不一致,导致相互掣肘、效率低下,无法发挥法治的最大效率;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得我国的权力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权力均来源人民,从而提高了法治的统一性,能够发挥出法治的最大效率。
在我国,市(州)级以上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立法权力,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进行监督,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确保相关政策得到有效执行,既维护了宪法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又为新质生产力创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三)决策性优势,汇聚民智民意,确保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支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既充分发扬民主,又注重集中统一,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相对于王朝政治和西方民主政治在决策性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王朝政治的决策过分依赖了皇帝的个人学识和个人爱好,体现的是皇帝的个人想法,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皇家私权,加之民众的呼声无反映渠道,民众的意见无法上达,其决策偏离民众的需要也就再正常不过了。二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决策虽有专门的机构,但其政体的属性决定了他们的决策不能代表人民的意志,体现的是少数资本的意志,加之其权力的相互牵制,使其决策变得复杂而低下,极大降低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高效率。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人民选举产生代表,这些代表汇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再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进行决策,既保证了决策的广泛参与性,又确保了决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避免了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低效和不确定性;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具有强大的制度适应性,以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确保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我国,人大代表来自各地各领域,了解民情民意,能够汇集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在人大及其常委会,各方意见得到充分交流和协商,最终形成代表人民利益的统一意志,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同时,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高效的决策机制,能够迅速响应时代需求,抓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遇,制定并实施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新质生产力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促进性,可以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质生产力本身也是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和利用自然使其适应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它由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
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经济基础是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然会受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一定会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也需要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强自身的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经济基础的具体形态和特征。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可能不再适应生产力的要求,这时就需要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种调整的结果就是经济基础的变化。经济基础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经济基础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将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新质生产力具有协同性,可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法治保障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这样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人民的利益和意志通过选举和代表制度得到体现,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民意基础和动力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是国家机关组织、职能、运行、监督等制度的总称,包括各级人大和同级政府、监委、法院、检察院的产生、组织、职权和运行的所有制度规范,是国家管理的重要架构,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必要的法治保障。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一致性,可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发展新质生产力之间具有一致性,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在这种制度下,人民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这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智力支持,可以从人民群众蕴含的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出新质生产力的无限活力,只有通过广泛的人民参与,才能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发展方向的一致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新质生产力促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下,国家能够制定和实施一系列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能够监督政策的执行情况,确保其得到有效实施,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取得实效。二者皆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
3.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致性还体现在它们共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则是保障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公正的重要机制。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四、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策略及路径
(一)加强人大代表的履职能力建设
1. 强化政治素质。加强人大代表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其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能够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2.提升专业素养。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参加专业培训,特别是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专业知识,如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以增强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决策和审议能力。
3. 建立联系机制。鼓励人大代表与新质生产力领域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常态化的联系机制,通过实地调研、座谈会等方式,深入了解行业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撑。
(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
1.立法规划先行。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立法规划,明确立法重点和方向,确保立法工作能够与时俱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制度保障。
2.专项立法。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特殊性,如数据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伦理等问题,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为这些领域的发展提供明确的行为规范和法律指引。
3.法律修订与完善。及时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法律体系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创造更加宽松和有利的法律环境。
(三)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
1.决策监督。加强对政府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决策的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合法性。对于重大决策,可以要求政府进行专项报告,并进行充分的审议和讨论。
2.执行监督。建立健全对政府执行新质生产力发展政策情况的监督机制,定期听取政府部门的执行情况汇报,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估。对于执行不力的情况,要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社会监督。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监督工作,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建立网上监督平台等方式,拓宽监督渠道。同时,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联系,形成监督合力,共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四)拓展人民代表大会的民意表达渠道
1.信息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可以设立人大代表的官方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信息、收集民意。
2.民意调查与反馈。定期开展民意调查活动,了解人民群众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看法和诉求。对于收集到的民意信息,要及时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向有关部门反馈。
3. 加强与群众的沟通。人大代表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困难。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贴近民生的决策依据。
五、结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应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加强人大代表履职能力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立法工作、强化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以及拓展人民代表大会的民意表达渠道,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政策宣传与落实、汇聚民智民意等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支持和法治保障。同时,我们也应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必须积极推动其持续发展,为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更加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