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四个充分发挥”的重要部署,其中“充分发挥人大在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中的带头作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应有之义。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成都市金牛区人大常委会实践经验,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发挥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优势,为新时代金牛人大进一步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参考。
一、新时代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现实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人大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具有三个方面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工作的本质属性和根本要求。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重要传家宝和根本工作路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制度载体,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人大及其常委会既是国家权力机关,又是民意机关,与人民群众具有天然的血脉联系,这一本质属性决定其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践中,只有准确把握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才能让人大各项工作更好地体现人民意愿、凝聚人民智慧,不断提升履职温度与实效。
(二)密切联系群众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关键路径。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这种天然的纽带关系决定了只有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初衷,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实践中落地生根。
(三)密切联系群众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人大能够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直接听取群众意见、反映群众诉求,推动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同时,能够引导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为推进基层治理凝聚强大合力。
二、金牛人大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实践特色分析
密切联系群众是人大工作的生命线和基石。长期以来,金牛人大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人大工作始终。2025年,为进一步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金牛实践,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人大常委会又专门制定出台了《金牛区人大常委会关于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主题年实施意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制度创新、平台建设和实践路径,全力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金牛基层实践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制度创新构建长效机制。区人大常委会坚持制度先行理念,持续推动制度完善和工作深化。2025年,以新修订《代表法》实施为契机,对原有制度机制进行系统性升级。一是织密联系网络。按照“3+5”标准重新核定联系名单(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3名代表,代表每人联系5名群众),实现联系对象全覆盖、联系网络无死角,确保民意渠道的畅通无阻。二是强化协同联动。通过人大各类会议活动的有效衔接,实现代表和群众全链条参与模式。会前,由专委会牵头召开全体会议或座谈会,邀请政府职能部门、代表、智库专家和群众共同参与,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建议;会中,根据议题内容精准邀请相关领域的代表和市民代表列席会议,确保审议质量;会后,持续跟踪问效,推动审议意见落地见效。2025年,共邀请各级人大代表100余人次、市民代表80余人次参加或列席人大各类会议,形成了会前充分酝酿、会中深度参与、会后有效落实的良性互动格局。三是深化参与实效。常委会在坚持完善联系制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升联系工作的质量和实效。2025年,对2023年度十大民生实事项目开展“回头看”视察监督,以“常委会集中视察+专委会分项督查”方式,组织30名人大代表和120余名市民代表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评估项目成效。这一实践既强化了监督刚性,又深化了群众参与,推动联系工作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
(二)平台载体实现特色融合。近年来,区人大常委会在建好用好管好代表“家、站”的基础上,科学整合各类平台载体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拓展联系群众新路径,与时俱进写好融合发展文章。一是平台融合实现资源共享。2025年5月,跃进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被成都市人大常委会确定为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后,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与代表“家、站”、人大智库等平台有机整合,实施“一个场所、两块牌子、N种职能”工作模式,实现了场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功能优势的互补叠加,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实践提供了鲜活经验。同时,区内其他代表“家、站”也与党群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等群众活动场所共建共享,有效提升了平台的覆盖面和可达性。二是力量融合强化专业支撑。区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人大智库+群众工作”机制,组织智库专家常态化参与人大视察、调研和立法征询等工作,为基层人大工作提供智力支撑,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渠道和维度。2025年,重点打造的医药健康和轨道交通产业人大代表联络站,是该机制下的重要创新实践。此举旨在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特色、代表专业背景与基层民生诉求,通过集成专业代表与行业专家的双重优势,推动代表履职平台从传统社区向产业集聚区深化拓展,着力构建覆盖广泛、特色鲜明、效能突出的多层次、立体化联系服务群众的工作新格局。三是功能融合促进效能提升。在实现场地融合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功能升级转型,将基层立法联系点从单一的立法征询功能,拓展为集民意收集、民主协商、社区治理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通过建立“立法征询+代表履职+社区共治”的工作机制,实现区域协同立法与人大监督、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既丰富了基层民主的实践内涵,又增强了人大工作的系统性和实效性。
(三)数字赋能打造智慧路径。区人大常委会主动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创新构建数字化履职平台体系。通过系统升级“金牛人大”微信公众号服务功能,并开发集成代表履职管理、学习培训、联络服务等模块的“代表驿站”小程序,在全区各街道设置标准化联系互动二维码,打造“实体阵地+数字平台”双轮驱动的工作新格局。同步依托“智慧蓉城”平台打造代表“家、站”数字视窗,实时展示代表履职情况和民情民意办理进度,实现代表履职“全天候在线”、民意表达“零距离互动”、建议办理“全流程可视”,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了智能化支撑,也为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搭建了便捷化渠道,进一步推动“双联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
三、实践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一)思想认识还需进一步深化。部分人大代表和机关干部对新时代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的政治意义认识不够到位。有的将联系群众简单等同于走访慰问,停留在表面形式;有的对如何有效联系群众、反映民意的方法掌握不够。
(二)平台功能还需进一步拓展。虽然已实现全区各街道人大代表“家、站”全覆盖,并完成标准化建设,但功能定位较为单一,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等重大事项的专业履职支撑不足,与区域发展重点的契合度有待提升。同时,各“家、站”建设和发展还不够均衡,特色化、品牌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联系实效还需进一步增强。在联系群众工作的成果转化环节还存在短板:一是对民意诉求的分析提炼和研判还不够系统,转化为监督议题和决策参考的比例偏低;二是运用数字化手段联系群众的广度和深度不够,未能充分发挥数字赋能的乘数效应;三是对典型经验的挖掘、提炼、推广还不够,示范引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四、进一步深化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路径思考
(一)强化思想引领,准确把握密切联系的根本要求。充分发挥人大密切联系群众的示范引领作用,必须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将密切联系群众作为代表履职培训的核心内容,通过专题学习、案例教学等方式,切实提升代表的政治站位和群众工作能力。二是站稳政治立场,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联系群众工作全过程,严格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意志。三是突出实践导向,紧紧围绕中心大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联系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使人大工作既体现时代要求又回应群众期待,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民生效果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方式载体,全面构建多元高效民智汇集平台。为全面提升新时代人大联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通过三类平台的有机衔接和协同发力,着力构建“产业代表+智库支撑+数字赋能”三位一体的工作新机制,推动人大工作从日常民生服务向重大战略咨询全方位拓展。一是深化产业代表履职平台建设。在现有产业代表联络站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常态化履职机制,细化完善“季度行业调研、半年专题研讨、年度发展建议”等工作规范,推动履职制度化、标准化。同时,强化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常态化对接机制,实现信息互通、问题共商、工作联动,切实提升产业领域代表履职的整体效能。二是提升智库平台支撑效能。可建立“代表点题、智库解题”工作机制,聚焦群众关切的养老、教育,以及专业领域重大议题等开展联合调研、协同攻关,形成“调研报告+对策建议”双成果,为常委会监督、审议等提供专业参考。三是推动数字平台功能迭代升级。全面升级“金牛人大”矩阵功能,让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方便地了解人大工作的进展和成果,不断提高人大工作的透明度和参与度,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三)提升联系实效,着力打造为民履职服务新格局。加强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效,关键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是拓宽参与渠道,激发群众首创精神。强调通过制度化安排拓展群众参与人大工作的多元路径,包括代表列席会议、参与监督活动等机制设计,并通过各类方式广泛收集民情民意,确保各项工作始终紧扣群众需求。二是创新监督机制,提升民生实事效能。将民生实事项目“回头看”固化为长效监督制度,建立“三看三查三评”工作体系(查实施进度看工作效率、查使用情况看建设效果、查日常管理看运行维护,开展人大代表履职评、智库专家专业评、市民代表满意度评),构建从项目实施到效果评估的闭环管理,并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指标倒逼工作改进,实现监督与民意的深度融合。三是优化传播方式,增强履职可见度。构建“立体化+分众化”宣传矩阵,生动呈现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为民解忧的履职实践,做到事例鲜活、报道生动。借助代表述职评议、选民见面等活动,让群众直观感受人大工作成果,不断提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金牛人大的实践探索,为新时代加强人大同人民群众联系提供了有益借鉴。面向未来,区人大常委会将在制度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实效化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让民意表达渠道更加畅通、民主参与形式更加丰富、民生问题解决更加高效,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制度初衷,使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焕发蓬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