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主页 > 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专题 > 综合报道 >
综合报道
两会声音:地方性立法过程能否对公众开放?
时间:2014-01-1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熊润频

  ——来自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旁听席的声音

  “重大地方立法能否考虑通过网络或电视直播,消除神秘感?”“民营文化企业生存艰难,希望加大扶持力度!”“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1月18日上午,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在成都开幕。与855名人大代表同时出现在开幕大会会场的,有10名旁听公民。

  听取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思索已久的意见和建议。来自旁听席的声音,在当日下午举行的旁听公民座谈会上,被认真倾听和完整反映。 “80后”小伙带来网络时代新思路 “广安今冬第一场雪那天,我在报上看到旁听公告,当时就报了名。”1986年出生的张登明是座谈会上亮眼的“明星”,他的理性思考,为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网络时代新思路。

  从重庆大学经济法学研究生,到广安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干部,张登明完成身份转换刚刚半年。谈完旁听感受后,他提出自己深思熟虑的两点建议:一是借鉴外省市经验和做法,加强省人大常委会与高校的深度合作,推动相关理论研究,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人大工作者的履职水平。二是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包括合理增设省人大常委会、省人代会的旁听席位,增加旁听环节,让旁听者更深入参会;丰富重大会议的公开方式,除传统的报纸和官方网站外,可以更有效利用微博,并将开会全程通过网络或电视直播。“尤其是涉及到重大利益的地方性立法过程,对普通群众开放,消除神秘感。”

  鲜明的观点,数据与实例结合的详细论述,受到参会的省人大常委会领导的赞许,获得其他旁听者的频频点头支持。为民营文化企业带来8条建议 “60后”旁听者姜华军带来的8个建议,是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300多家会员单位的共同心愿。“这是我第二次参加省人代会旁听。”姜华军说,作为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副会长,姜华军在确定受邀后,立刻组织商会成员开会,就鼓励和扶持我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梳理出8条建议:出台并购或重组国有文化企业的政策、出台优惠的土地政策、减征文化事业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民营企业领军人物培训、激活四川文化消费节、成立四川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会、成立四川省民营企业家协会等。“通过旁听,让我们的声音被听见、被传递,我们愿意为这样的机会全力以赴。”在政府工作报告上看到“培育支持小微文化企业,鼓励发展非公有制文化企业”被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姜华军对未来充满信心。听了报告回村发展的信心更足

  受邀的旁听者中,来自基层农村的占一半多。

  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是省领导联系指导点。“基础设施更好了,村容村貌变美了,致富门路更广了,村级组织凝聚力更强了……”村支书田明阔带来村民的感激之情,描绘了村里一年来的变化。在他随身携带的资料袋里,有两张印满孩子们笑脸的拼版照片,“和成都泡桐树小学结对后,村里的娃娃们受益匪浅。”

  来自基层农村的更多意见和建议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教育、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等上。“能来旁听,心情非常激动。”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荍坝乡春林村大学生“村官”周凤仙看来,基层工作虽然繁杂,但充满希望,“通过看电视、听广播,了解得越多,村民们也越明白事理、理解政策。政府工作报告里说,今年还要不断深化‘三农’工作,办好民生实事。相信随着这些政策到位,农村的未来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