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在四川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上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解洪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报告全省2007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关于2007年1—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上半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根据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的决议,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四川”的主题和“一年有新进展”的目标,全面落实“四项任务”,加快推进“四个跨越”,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全省完成GDP4408.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目标的45.4%,增长13.7%,同比高0.4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亿元,完成全年预算的60.7%,增长33.2%,同比高5.9个百分点。
(一)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643.4亿元,增长4.3%。小春粮油增产,小春粮食总产量755.7万吨,增长2.9%;油菜籽产量172.1万吨,增长1.9%。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实现产值58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4.6%,同比高4.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473.5万吨,增长7.7%。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全省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43.2亿元,增长32.4%;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21.7亿元,增长82%。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新建通村通乡公路1.2万公里,新建沼气池24.8万口,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4万亩,新增蓄引提水能力0.76亿立方米。劳务产业继续壮大,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51.1万人,增长7.5%,实现收入540.6亿元,增长21%。
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758亿元,增长21.2%,同比高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650.9亿元,增长25.5%,同比高1.4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增势强劲,四大优势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93.8亿元,增长27.1%。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技改投资完成562.8亿元,增长37%;新产品产值782.3亿元,增长50.4%。经济效益明显改善,1—5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净利润208.5亿元,增长34.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0.3,同比高25点。
第三产业持续发展。服务业完成增加值1683.9亿元,增长10.8%。旅游业加快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577.1亿元,增长27.5%,同比高0.3个百分点,“春节”和“五一”黄金周分别实现旅游收入38亿元和57.2亿元,分别增长31.5%和23%。
(二)发展动力进一步增强
投资适度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66.7亿元,增长29.6%。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大优势产业完成投资641.8亿元,增长42.6%,同比高4.4个百分点;钢铁、铝冶炼、水泥、焦炭等控制性行业投资增长20.8%,同比回落24.7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5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个数增长24.1%,新开工项目个数增长24.3%;列入省政府目标考核的150个建成投产和加快建设的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58.9亿元,增长21.4%,占全年投资计划的53.8%。
消费需求继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40.8亿元,增长15.8%,同比高1.3个百分点。城乡市场消费旺盛,市的零售额增长18.3%,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13.1%。消费热点继续培育壮大,商品房销售额增长41.6%,汽车类零售额增长44.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7.1%。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成都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总额37.6亿美元,增长36.6%,同比高5.8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实际利用外资9.7亿美元,增长57.8%,其中,外商直接投资8.7亿美元,增长65%;引进省外到位资金862.7亿元,增长72.1%;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西博会,与重庆签定《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合作交流更加深入。
(三)民生问题进一步改善
“十大惠民行动”精心实施。制定和落实“十大惠民行动”规划,全年安排项目资金309亿元,目前到位资金128亿元。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推进。全省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04.6亿元,增长49.6%。就业促进行动进展顺利,城镇新增就业36.4万人,下岗失业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8.6万人,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2万人;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4%,低于5%的控制目标。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到6月底,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7.1万人和32.8万人;城市低保对象166.8万人,人均月补差81元,比去年底高13.5元,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185.8万人,人均月补助21.2元,比去年底高7.1元。新村扶贫、产业扶贫和劳务扶贫等工程顺利实施,争取到扶贫贴息贷款6.63亿元,中央财政首批下达扶贫资金5.18亿元,省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1.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77元,增长21.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858.1元,增长13.6%。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投入力度加大,全省财政教育支出110.9亿元,增长33.1%;医疗卫生支出25.7亿元,增长40.8%;科技支出5.4亿元,增长32.4%。义务教育经费得到保障,为99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为297万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76.8万贫困家庭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城市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同步享受当地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医疗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145个,参合人数5087.3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的77%;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建立,救助城市贫困对象27.6万人次,人均救助154元,救助农村贫困对象26.1万人次,人均救助291.5元。高技术研发、产业化和创新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四川长虹PDP显示屏项目开工建设,成都成芯8英寸芯片项目批量生产,成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获得国家授牌。文化事业积极推进,四川博物馆加紧建设,6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工作开始启动,成功举办首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得到加强。生态建设顺利推进,完成营造林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