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常委会公报 人事任免 调查研究 一府两院传真
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12-03-20 来源:四川人大网

2012年1月10日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蒋巨峰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过去的一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省委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牢牢把握“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奋力推进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灾区发展振兴,全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较好地完成了省第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胜利完成
  2011年是完成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任务的最后一年。我们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切实把灾区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好、管理好、维护好,深入推进与对口援建省市的合作交流,制定实施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到9月底,纳入国家规划的恢复重建项目完工98.68%、概算投资完成98.96%,纳入省规划的103个一般受灾县重建项目也基本完成。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面广、量大、难度高。三年多来,我们坚持把恢复重建作为全省中心工作,认真实施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展开了一场艰苦卓绝、感天动地的灾后恢复重建斗争,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如期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目标。民生重建方面,成功解决了540多万户、1200多万人的住房修建问题。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耕地和宅基地损毁的20万农民安置和生计问题妥善解决,62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成功解决,1449名因灾新增“三孤”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保障,2.7万余名地震伤残人员得到医疗康复,受灾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再生育家庭已有3194个新生命诞生。基础设施重建方面,4847公里国省干线及重要经济干线公路完工95.6%,29028公里农村公路重建全部完工,成都至都江堰高速铁路建成运营,1222座震损水库、810公里震损堤防除险加固全部完工,1067个电网和电源重建项目完工96.9%,37个水厂重建全部完工。城镇重建方面,北川、汶川、都江堰县城主要市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青川县城框架基本形成,映秀、汉旺、水磨、街子镇建成旅游名镇或工业新镇,其他30个重点镇重建也基本完成。产业重建方面,2440户规模以上震损工业企业恢复生产,4989个生产力布局与产业调整项目完成99.97%。新建5个省级开发区和24个对口援建产业集中发展区。市场服务体系项目全面完成,871个商贸流通项目基本完工。农业产业有效恢复。防灾减灾和生态重建方面,2334处重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全部完工。完成217.8万亩灾毁土地整理复垦。恢复大熊猫栖息地148.7万亩。448.9万亩林草植被全部恢复。
  三年负重前行,我们穿越灾难、加快发展,创造了世界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奇迹,书写了从灾难到进步、从悲壮到豪迈的恢弘篇章!灾后恢复重建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物质成果,而且为应对自然巨灾积累了宝贵经验。
  统筹谋划、精心组织,高效有序推进恢复重建。省委、省政府成立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省人大强化法律监督、工作监督,省政协加强民主监督、积极建言献策。我们制定实施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对口衔接、统筹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重建专题培训,强化市县主体责任,优化完善工作方案,加强过程控制,对共性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对个性问题适时“发点球”限期解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遵循规律、科学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坚持高起点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立足于功能恢复、提升,产业恢复重建立足于布局优化、结构升级,住房重建立足于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明确不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隐患区和行洪通道上建设项目的“三不建”选址原则。本着“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原则,推进城乡居民住房重建。坚持开门开放搞规划,集中全国乃至世界的智慧,组织编制我省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和10个专项规划、43个行业规划。所有项目均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并实事求是地开展项目中期评估和调整,使规划更加符合实际。
  依靠群众、激发活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确立群众主体地位,通过民主决策,调动群众参与规划设计、户型设计、工程施工等各个环节的积极性;通过财税、金融政策,调动群众建房兴业、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的主动性;同步推进精神家园重建,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引导和激励灾区群众自力更生、坚强奋进。优先推进城乡住房和学校、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震后一年内,36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6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学校、医院成为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且可供震时避险的场所。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实现历史性跨越。
  对口援建、多方参与,汇聚重建强大合力。18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响应中央“一省帮一重灾县”号召,派出得力干部和专业技术力量,投入巨大财力物力,倾情倾力参与灾区重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海南省、内蒙古自治区主动援建我省灾区;其他兄弟省(区、市)、中央各部委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各界纷纷向我省提供援助。我们注重衔接协调,加强援建服务,并以此为契机,与对口援建省市建立起更加紧密的长期合作机制。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努力破解重建难题。面对1.3万多亿元的重建资金缺口,重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通过整合财政资金、优化支出结构和市场找、银行贷、群众筹、企业投、社会帮,确保了重建资金总体平衡。用好特殊用地政策,有力保障重建用地需求。开放市场,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有效破解建材紧张、人才短缺等难题,保证了重建工作顺利推进。
  建章立制、严格监管,依法推进恢复重建。严格执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及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通过有关法规,制定一系列政府规章。坚持进度服从质量,依法依规把好工程设计、施工、验收等关口,重建工程经受住了余震、洪水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的严峻考验。加强财政、监察、审计监督,选聘志愿者和专家担任社会监督员,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良好。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加强施工现场管理,杜绝了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化危为机、恢复提升,推动灾区可持续发展。着眼发展抓重建,抓好重建促发展,抢抓危中之机,推动灾区更高水平发展。把基础设施重建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重点建设一批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灾区发展条件根本性改善。适时把工作重点转向灾区发展振兴,推进产业发展、就业促进、扶贫帮困、生态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重点工作,灾区发展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走过三年多艰辛奋斗的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力支持恢复重建的全国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向关心支持灾区建设的国际友人和有关组织,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目前,地震灾区尚有极少数项目没有完工,主要是受地震次生灾害和二次受灾影响的项目,少数工程量大、建设周期长的重大基础设施和生态修复项目,我们将再接再厉、加快推进。同时,全面实现灾区发展振兴仍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将深入实施汶川地震灾区发展振兴规划,努力把地震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让灾区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十二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世界经济形势,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细化落实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强化形势研判,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增速近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44.38亿元,增长30.9%;城镇登记失业率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7800元,增长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左右,增长1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3%;人口自然增长率2.98‰。
  一、经济持续较快发展
  投资、消费较快增长。主动对接国家支持的重点和方向,优化投资结构,加大投资力度,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万亿元,增长17%以上。贯彻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全面启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集中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主体骨架正在形成,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3000公里;双流机场客运量达到2907.4万人次,成都上升为全国空港第四城;水运港口建设加快推进,集装箱吞吐能力在建和建成规模达到233万标箱。“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亭子口水利枢纽等30个续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加快推进,新开工10个大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全面落实中央稳定物价的各项政策措施,物价涨势得到初步遏制。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预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0亿元,增长18%左右。
  产业发展步伐加快。深入实施“7+3”产业发展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233个战略性新兴产品培育计划,省级财政专门安排20亿元重点支持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加快园区发展,提前一年实现“1525工程”培育目标。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发展倍增计划。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建设,技改投资增长19%左右,获得发明专利授权3270件,财政支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16个,高新技术产值突破6000亿元,军民结合产业规模达到1580亿元。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900亿元,增长22%;净利润1900亿元,增长35%。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大力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29万亩、高标准农田209.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35.8%,粮食产量增长2.1%,连续五年增产。深化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建成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84个。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400万亩,发展珍稀树木示范基地4.3万亩。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类经营组织带动农户面达59%。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西部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建设扎实推进,会展、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到1000多家,成都市被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旅游经济持续高位增长,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400亿元,增长29%。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市场规模和效益稳步提升。预计服务业增加值7070亿元,增长11.5%。
  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有序推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省市县三级示范片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基本解决农村断头公路等突出问题,新建机耕便民道2.9万公里。改造农村D级危房21.6万户,新增4361个自然村通电话、3053个行政村通宽带,新建农村沼气池27.7万口,解决279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启动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和四大城市群规划编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扎实开展“五乱”治理和城乡风貌塑造,在5个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体系初步形成,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化率提高1.62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生态环保和国土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实施一批重大节能减排工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控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完成国家下达目标任务。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89%,分别提高7个和5个百分点。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成营造林808万亩,退牧还草围栏建设1200万亩,治理沙化土地6.5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75万亩、森林蓄积14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5.1%。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初步建立。治理水土流失2000平方公里。规范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深入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耕地120.8万亩,新增耕地13.2万亩。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取得新进展。
  二、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省属国有企业规范董事会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扩权强县试点进展顺利。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工作全面启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建立均衡性转移支付新机制,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共财政正在实现由“吃饭型”向“发展型”转变。认真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调整为国家上限2万元,惠及45万户个体户。组建能源、水务投资集团等专业投融资平台和四川省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4971亿元,增长15.0%;贷款余额22514亿元,增长16.3%;直接融资1616.2亿元,增长58.0%。民营经济发展加快,预计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达到57.8%。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质量明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油气化工等产业快速崛起。实际利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57%;到位国内省外直接投资7083.4亿元,增长32.7%。第十二届西博会四川签约项目6822.8亿元,上届西博会签约项目履约率99.1%。新引进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3户,总数达到173户。推动外贸创新发展,预计进出口总额477亿美元,增长45.9%,其中出口290亿美元,增长54%。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50.1亿美元,增长24.6%。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新增国际友城6对。外事、港澳台侨和口岸、海关、检验检疫工作得到加强。
  三、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一步加强
  民生工程深入实施。全省用于民生保障方面的财政支出2974亿元,占总支出的63.6%。“十项民生工程”投入1195.5亿元,完成计划的142.2%。深入实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解决2.6万户牧民定居问题,新录取8612名藏区学生和4131名彝区学生到内地接受免费职业教育,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易地搬迁项目竣工7442户。推进凉山彝区跨越式发展和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建设,在404个村启动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大力改善川东北革命老区发展条件。广安水淹区、二滩水淹区、通江县沙溪—瓦室及巴州区上八庙—青木片区、万源市大竹河片区等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深入推进。凉山州盐源县等11个高海拔县参照执行高海拔少数民族自治州补助政策。全面完成三年医改目标,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实现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设,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加强基本药物管理和药械市场监管,强力推进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食品药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并向好发展。保障性住房开工24.2万套、建成10.1万套,改造棚户区居民住房15万户。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严格汛期值守、巡查、预测预警预报等制度,落实工程治理和应急避险防灾措施,有效杜绝了重大群死群伤事件。
  就业和社保工作成效明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结合重大产业培育做好人力资源保障和就业促进工作,城镇新增就业76.1万人。推进青年见习基地建设,实施小额贷款项目,积极推动青年就业创业。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57.4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300.5万人。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新农保试点覆盖面分别达69.1%、70.2%,农村低保老人提前全部纳入新农保。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73元、达到1288元,城乡低保标准平均值分别达到251元/月和1329元/年,较2010年底分别提高44元和305元。730.9万人次城乡贫困群众得到医疗救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实施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一轮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彝区和秦巴山区各县均纳入免费中职教育计划。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稳步推进。家庭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不断完善。天府科技英才、企业家培育、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计划顺利实施。新建留守学生之家566个、藏区青少年活动中心156个。四川川剧大剧院试运行,省图书馆新馆、美术馆、非遗保护中心建设进展顺利。全省文化馆(站)、公共图书馆和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1.74万个农家书屋基本建成。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6.6%、97.7%。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医疗卫生事业加快推进,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婴儿死亡率连续四年低于全国平均值,孕产妇死亡率同比下降6.3%,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启动实施,中医药发展加快。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大力发展妇女儿童事业,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全民健身迈出新步伐,竞技体育取得优异成绩。档案服务功能得到提升,统计、科普、测绘、地方志工作得到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进步。地震、水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社会管理创新发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社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信访工作有序开展。深入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体联动防控体系不断健全。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专项斗争、“清网行动”和扫黄打非行动。维护司法公正,做好行政复议、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工作。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进一步加强。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47%、6.15%。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民族宗教工作稳步推进。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民族团结、宗教和睦局面继续巩固。把维护藏区稳定作为重中之重,藏区大局保持稳定。
  国防建设不断加强。国防动员“五个一”、征兵工作、双拥优抚、军民共建活动扎实推进,军队退役人员接收安置稳步进行。人防指挥所、核心疏散基地等重点人防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正确领导,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大力支持四川改革发展的中央各部委、兄弟省(区、市),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扎实做好2012年工作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仍十分严峻复杂,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成果,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尽管我省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但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也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很多,保持投资稳定增长难度加大,企业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大幅上升,电力、天然气等能源生产要素供应持续偏紧,经济增长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民持续稳定增收难度大。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也蕴含着重大机遇。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藏区跨越发展、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等,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我们将主动应对挑战、抢抓发展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乘势而上,加快发展。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和我省实际,2012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5%;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8‰以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稳定增势、高位求进、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突出“规模扩大、结构调整、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总体目标,抓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投资拉动、产业支撑四大着力重点,在调结构、稳物价、惠民生的前提下保增长、求提高,努力推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做强做大成都发展核心,加强成都都市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成德绵乐同城化进程,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积极承接双核辐射,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推进沿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形成一核支撑、多头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切实加强川渝合作,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动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推进跨区域城市群和川渝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
  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围绕“产业成都”目标定位和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要求,着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按照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强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按照“一城六区”组合型城市布局要求,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产城一体单元建设,突出“一城”,加快上马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和重大商务项目,尽快形成中央商务区功能。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先行建设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加强对历史文化城镇、街区和体现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两湖一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迅速上规模、聚人气、上档次、树形象。
  加快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大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促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强化彝家新寨等民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促进藏区跨越发展规划,继续抓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发展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围绕重点产业、企业、产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经济运行调节,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抓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的产业化,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优化“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尽快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企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川企”、“川造”品牌推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西部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等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和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融入天府新区规划加快建设,规划建设第二金融后台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和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境外旅游营销,启动实施“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建设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研究制订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认真落实用电、用气支持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等政策。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市、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着力培育“四大城市群”,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推进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共建共管。突出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园区整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城一体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在条件成熟的地级市和县城开展新进城人口融入城市试点工作,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继续实施好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城镇化率提高1